【奇怪的趨勢】
電力編制職工越來越多
魯能俱樂部,是一家國企俱樂部,就目前現行的制度來講,國企,尤其是電力這樣等級森嚴的國企,往往帶有半政府化的烙印,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企的干部大都有行政級別,比如副廳、正處、副處等等。這種等級分明的制度,實際上對俱樂部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首先是總經理更換的制度嚴重影響俱樂部運作,這在之前已經無數次被提及。
回到員工激增的話題,和多年前相比,單就魯能俱樂部而言,不算整個魯能體育文化公司,魯能的員工數量就膨脹了3倍,考慮到俱樂部發展的需求,我們認可一定程度的膨脹,但問題的關鍵是,在這個急速膨脹的過程中,有人看到魯能俱樂部公開招聘管理人員嗎?
在最近幾年,尤其是劉宇上任之后,魯能開始了專業化的發展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侯志強、范學偉等一些專業人士被納入俱樂部中層,此舉也得到了外界一致的認可,同時,魯能也挖來了一些技術分析方面的專業人才。
但這些人的數量并不多,至少根據記者的了解,最近幾年新加入俱樂部的專業人才不超過10人。另外,像翻譯、司機,數量也增加較多。但他們仍舊不是魯能人員激增的根本因素,那么,其他的人都是哪里來的呢?
記者的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電力編制員工開始加入俱樂部,目前并沒有準確的數量,根據魯能內部方面人士的估計,這個數量在20到30個人左右。“他們很年輕,除了一小部分有過工作經驗之外,比較普遍的是大學畢業生,他們都是電力系統的,有電力職工的編制,經過一個基本的爬電線桿子之類的培養,他們就來到了俱樂部,問題是,他們應該去電力業務公司啊,來魯能俱樂部算是干什么的啊。”有人這樣告訴記者。
也有人這樣分析為什么會有如此眾多的電力編制職工進入俱樂部:在電力系統,尤其是供電公司,正式員工的編制是非常緊張的,但魯能俱樂部方面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對于這些人的家庭背景,有人這樣描述:“都是些“特殊關系”進來的。”
激增的員工,并沒有為魯能插上騰飛的翅膀。以記者可以接觸到的員工,實際上也就是業務員工來分析,在以往的時候,俱樂部內部除了財務人員之外,球隊所有人員,俱樂部的公關部(現媒體部)人員、辦公室人員(現綜合部),包括司機們,記者們都會非常熟悉,但現在,干活的還是那些人,除了領導層之外,其他基本都是招聘的合同制員工,當然,絕不是說電力編制的職工就不會努力工作,也有一小部分電力編制員工對足球非常熱愛,也在很努力地工作,也漸漸被外界熟知,但這樣的專業人員是非常稀少的。
其實,人的主觀能動性還是受制于環境,不管是電力職工還是招聘員工,智商和能力不會有太大差別,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因為是電力編制,如果在俱樂部干不好,這些職工完全可以調到別的公司,甚至照樣升官,這種“鐵飯碗”直接降低了這些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相反,招聘員工有著內在的動力去做好工作,前提是俱樂部提供一種完善的激勵制度和被認可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