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倒掛的激勵機制
專業人才成為電力官員的附庸
所有學過企業管理的人都知道:內部完善的激勵制度是企業前進的關鍵所在,而大企業病,恰恰反映了激勵制度的缺失,乃至出現負激勵制度。所有學過企業管理的人更知道: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這包含激勵制度,同樣包含人文精神,包括企業的忠誠度。
另一個層面,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同樣飽受非議,原因就是大學行政化,學術成為官僚的附庸,所以中國大學教育制度的改革重點便是去行政化:擺正行政和學術的關系,不能錯位,更不能越位。
在魯能的發展過程中,激勵制度倒掛、人文精神缺失、專業人才成為行政人才的附庸現象越來越嚴重,而這才是影響魯能管理制度的根本。
【激勵機制倒掛】
干得多拿得少,干得少拿得多?
在魯能隊的發展歷史中,本土球員和外來球員的薪酬差異一直是球隊頭疼的事情,在此期間,有內援拿到了遠高于魯能自己培養的本土球員的年薪,為此引發了魯能本土球員的嚴重不滿,期間魯能一度大幅度提升本土球員的年薪,以達到起碼的平衡。
薪酬平衡也是魯能俱樂部在引進內援時考慮的重點,魯能曾經試圖引進一名非國內頂尖球員,給出的年薪大約比魯能本土培養的頂薪球員稍低,但遠高于普通球員,然而有俱樂部開出超過500萬的年薪,為此魯能不得不放棄,因為如果魯能也給出這個價格,將嚴重影響整個球隊的薪酬平衡。
在俱樂部員工方面,薪酬平衡反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說起來,諸如球員和教練,也是非電力員工,他們的薪酬自然非常高,一些專業人士,同樣可以獲得較高的年薪,比如翻譯等,因為他們是專業人才,原本在社會上的薪酬就比較高。
但就普通員工而言,目前一名魯能普通員工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這還是經過了一次較大幅度的提薪之后拿到的工資,除此之外,每場比賽贏球,這些普通員工可以獲得100元。從年初到現在,將近5個月的時間,魯能中超贏球6次,亞冠贏球2次,足協杯贏球1次,每名普通員工一共可以獲得900元的額外收入,平均到每個月也就200元左右。
那么,電力編制員工到底可以拿多少錢呢?沒有人知道,甚至有可能并不是很高,尤其是一些剛剛畢業不久的,收入也不可能太高。然而,至少魯能普通招聘員工的共識是:電力員工的收入遠高于招聘員工。這種對比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平等條件下進行的:比如年齡相近、工齡相近,另一個原因是,原本電力員工的收入普遍就比較高。
這種員工身份的對比,其實在很多行業都會出現,尤其是一些所謂的“事業部門”,很多合同制員工也選擇了默認,因為他們明白,這種現象并非一家公司所獨有,是整個社會的普遍現象,是一種潛規則。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大家都有同樣的能力,同樣的工作量,工資的差異或許會被默認,但在魯能內部,真正撐起俱樂部日常管理事務的,其實恰恰就是這些招聘的合同制員工。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招聘員工,都是俱樂部非常需要的人員,否則俱樂部根本沒有必要進行招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俱樂部必然承擔大量的工作,記者了解到的消息表明,一些招聘員工非常累,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累成狗”,比如為外教和外援服務的人員,工作范圍包括家政服務、陪購服務等等,基本處于隨叫隨到的狀態。但電力編制的員工,他們到來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另外一些因素在發揮作用。
如此一來,收入和責任就呈現了一種倒掛的現象:拼命干活的人,拿的錢并不多,拿錢多的人,其中一部分人并不干活,或者干著一些根本無所謂的工作,有無皆可。
這種倒掛的激勵機制,才是影響俱樂部內部管理真正的問題所在,隨著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真正決定俱樂部工作質量的合同制員工的心里越來越不平衡,而電力編制的員工則渾然不覺,覺得一切都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