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球報專題撰稿/陳永
寫在前面的話
4月11日,本報刊登了記者撰寫的《姚魯下課?庫卡下課?還是自上而下的機制改革?!》一文,對魯能俱樂部的整個投資模式和管理機制進行了分析,該文提出,魯能需要全新且清晰的投資模式和管理機制,需要更為透明的現代企業制度。該文得到了魯能方面,包括魯能更高層的重視。魯能上上下下對于足球管理體制改革的呼聲比外界更加強烈,因為身在其中,他們比外界更能感受到自身的困境。記者了解到的信息更是表明,國網高層對此也有比較清晰和明確的認識。
“在我們內部,懂足球,或者說懂得管理,了解魯能弊端的人大有人在,但魯能整個管理體制的改革涉及的層面非常多,也非常復雜,單純靠幾個清醒的領導自身的努力不足以完成如此大規模的改革,改革要想實施,需要一個更好的環境作為支撐,更系統的內部溝通達成共識,也需要外界持續的關注和呼吁。”一位無法透露姓名的魯能內部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對魯能來說,與投資模式確立和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改革同樣重要的,還有俱樂部的內部管理整頓和肅清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員,越來越多的部門設置,越來越多陌生的面孔,魯能的身上帶著清晰的“大企業病”烙印,更為重要的是,魯能始終沒有解決俱樂部員工管理的關鍵問題:俱樂部的員工清晰地被分為電力編制員工和招聘員工,更為要命的是,兩者在收入、所承擔的責任上,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收入和責任更是呈現倒掛的趨勢,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影響俱樂部內部的管理和運作,甚至對整個俱樂部氛圍產生致命的影響。
如果把魯能比作一個長跑運動員,這個運動員在前期還可以健步如飛,但如今,大企業病纏上了右腿,森嚴的國企等級纏上了左腿,而心臟,因為電力員工和招聘員工鮮明的對比,以及激勵制度的缺失甚至是負激勵制度,已經不堪負重。如此包袱沉重,還談何健步如飛?談何超越對手?
【上部】兩大怪現象
人越來越多,電力職工越來越多
作為半政府化的電力公司所屬俱樂部,魯能在發展前期還可以很好地控制冗員的問題,但隨著魯能的發展,冗員越來越多,統計顯示,單純魯能俱樂部的員工數量比當初膨脹了三倍,更讓人驚訝的是,越來越多的電力編制職工開始大規模“入侵”原本專業性極強的俱樂部。
在解讀魯能內部管理制度真正的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一下這兩個讓人驚訝的現象。
【員工暴增】
餐廳都快坐不下了
到過魯能俱樂部的人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走在俱樂部辦公大樓,隨處可見陌生的年輕面孔,有記者就打聽:“怎么這么多不認識的人啊,感覺以前俱樂部所有人都能叫上名字,現在很多人見都沒見過,他們是干嘛的啊?”
他們是干嘛的?恐怕魯能的老員工都說不明白。有人曾經到魯能員工餐廳就餐,結果就餐的場面讓這個人差點崩潰:“全是人,以前在老俱樂部的時候,餐廳那么小,吃飯的都坐不滿,現在餐廳大了很多,吃飯得找個犄角旮旯擠擠才能坐下。”
如今的魯能俱樂部到底有多少工作人員,恐怕沒有人說得清楚。“中午在餐廳吃飯的就要有七八十個人。”一位魯能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目前,魯能體育文化公司下屬1個公司(魯能泰山發展有限公司)、2個球隊(魯能足球隊和魯能乒乓球隊),9個部門(綜合管理部、發展策劃部、人力資源部、財務部、媒體公關部、市場營銷部、競賽訓練一部、競賽訓練二部以及技術信息部),此外還有魯能足校。其中除魯能泰山發展有限公司、魯能乒乓球隊、負責乒乓球的一個競賽訓練部外,其他部門主要為魯能足球俱樂部負責。
不算球隊教練、球員,不計算足校工作人員,不算乒乓球俱樂部人員,不算魯能泰山發展公司人員,不算翻譯,不算隊務,不算司機,不算場地工,物業人員和保安因為是外聘公司派員,同樣不計算在內,單純俱樂部高層、中層、綜合部、市場部、競訓部、人力資源部、媒體部、財務部、發展策劃部等俱樂部管理人員,人數就在70人以上,如果算上翻譯、管家班、司機、場地工等輔助人員,人數遠遠超過百人。此外,有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樣一個數據:“不算魯能足校、保安、物業以及教練和球員,整個體育文化公司(包含乒乓球)的員工在190人左右。”
很多魯能的老員工都記得俱樂部初創時的局面,當時魯能俱樂部在新基地一路之隔的老俱樂部基地辦公,整個俱樂部,電力職工(主要是高層管理人員以及部門負責人)就十幾個人,外聘的員工二十多個人,加起來就三十來人。
但那個時候的魯能,照樣獲得2004雙杯王,2006雙冠王,照樣在中超大殺四方。當時,每個員工都有很多任務,整個俱樂部很忙活,但所有工作照樣有條不紊。“現在,感覺干活的還是那些人,剩下的人不知道在干什么。”有人這樣描述魯能俱樂部的現狀。
比如魯能俱樂部內部一個并不是很核心的部門,之前兩個人就把工作干得非常順利,但突然,這個部門陸陸續續就來了4個年輕人,原本很簡單的工作現在6個人在做,這讓一些老員工大跌眼鏡:“他們是怎么工作的呢?想不明白。”
人員的急速膨脹,帶來的必然是效率變得低下:內部溝通的成本變得越來越昂貴,人浮于事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攀比的心理成為主流。實際上,就算有如此眾多的員工,有的專業人員的工作仍舊不堪負重,甚至經常性加班,而另一部分員工坐在辦公室里,無比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