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需要讀書“打底”的命題,將對營造讀書氛圍發揮引導作用

  今年出得比較好的作文題,共同點是往理性靠攏,要求對所提供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為某一觀點,去展開論述。這是值得肯定的,也體現改革的趨向。高考作文當然要考查語言表達,但語言能力的根本其實是思維能力。

  互聯網時代,所謂“自媒體”風行,人們的思維方式在改變,許多偏激、片面的語言和思維習慣正在大行其肆。我曾經撰文分析,學生語文能力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思維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虛無、不著調,往往是因為思維混亂。其實無論是傳統的語文教育,還是目前的應試教育,都不注重思維訓練。語文教學有必要重新強調邏輯思辨能力的培養,把語言表達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才是正路。所以高考作文命題往理性靠攏,既是人才選拔的需要,也有利于扭轉當下語文教學的弊病。

  現今的語文教學還有普遍的“一弊”,就是對讀書,特別是對讀課外書不夠重視。語文課講得精細、瑣碎,學生卻缺乏自主閱讀,特別是往課外閱讀延伸。很多學生高中畢業了,也沒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與習慣,甚至沒學會如何完整地讀一本書。語文教學有必要回歸“本義”——就是多讀書、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很欣喜的是,今年有些高考作文命題是注重考查讀書情況的,如上海卷、浙江卷,以及教育部“漢語文卷”的命題,都與讀書有關,需要讀書來“墊底”。這些命題,對于語文課營造讀書風氣是能發揮正面“指揮棒”作用的。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還比較貼近社會生活,考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讓考生有話說,只要結合各自的經歷來談,又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就各有所得,能考出實際水平。如全國一卷、二卷都出得不錯。一卷提供的材料是: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屢勸不改,女兒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其父親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一些質疑討論。命題者要求考生給父親、女兒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看法。這道題材料所揭示的是非常普遍的生活現象,學生肯定都有話說,而且用寫信的方式,可以寫得有情有理。

  當然,貼近現實生活,并不排除發揮想象,而且最好能激發想象,只要這種“想象”是多數學生有興趣,又比較符合學生的思維特征的。如安徽卷關于“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這會讓考生聯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學觀察之間的不同,從而引發關于科技與人生社會的許多思考。題目的現代感很強,又貼近學生生活,還能激發想象,考生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語文試題及答案>>>>>> >>>>>>理科數學試題及答案>>>>>> >>>>>>文科數學試題及答案>>>>>> >>>>>>英語試題及答案>>>>>> >>>>>>理科綜合試題及答案>>>>>> >>>>>>文科綜合試題及答案>>>>>> >>>>>>小語種試題及答案>>>>>> >>>>>>2015高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