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企成功經驗] 讓職工成為企業主人

  199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方興未艾,當本土部分房地產企業開始做大做強,外地品牌企業蜂擁而入的時候,濟南人熟知的“大開發”(濟南市房地產開發總公司的俗稱)意識到了發展的機遇,內部提出改革。但囿于“吃皇糧”的優越感,這次改革不了了之,坐視房地產市場風起云涌。

  2001年,同屬于城市建筑領域的濟南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也在謀求著自身革命。與“大開發”一樣敢想,但他們還更敢干:近200名職工全部“凈身出戶”,成立了完全由職工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由此成為濟南市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第一個“吃螃蟹”者。 在此之前,從事業單位到企業化管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競爭,從國有體制到民營企業,單位經歷了數次改革,直至2009年,成立山東同圓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順利改革的背后,是同圓集團“壯士斷腕”的勇氣支撐。上世紀90年代末,事業單位從事生產經營的阻力越發受體制影響,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對工資、人事、勞動用工和生產經營等方面進行了內部機制改革,完善了工效掛鉤的分配方式。“正是有了前期體制內改革嘗試,2001年我們突然進入市場的時候,并沒有不太適應。”同圓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段林說,2001年公司轉企改制時,可謂“凈身出戶”:辦公樓完全交還給國家,辦公場所“買不起”就租,職工購買認籌,籌集來700萬元左右的啟動資金,成立了完全由職工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為保證核心持股管理層的穩定,實行“崗變股變、人走股留”的做法,公司回購股份,進行二次分配。“設計行業是人力資源密集型企業,職工要成為企業的主人,激發創造力。不早改的話,就不會有現在的活力。”

  和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不同,“大開發”的改制相對復雜。談起公司改制,2005年9月起任職“大開發”董事長,改制之后擔任濟南綠地泉景董事長、總經理的劉岷認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話題,在他看來,不論資產大小,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實現改制。

  2009年,醞釀改革多年的“大開發”終于成功與上海綠地集團聯姻,改制成為“濟南綠地泉景地產股份有限公司”,發展駛上快車道。當時的“大開發”采取了“一企(司)兩制”的做法,改變國有的事業型公司,采取保留一個國有公司(龍泉資產管理中心)、改出一個新的改制新公司(濟南綠地泉景股份公司)的方案。此時的濟南市建筑設計院也已更名為“山東同圓設計集團”,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