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入汛以來,山東降水一直偏少,部分地區旱情持續加劇。昨天,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雖然近一周來山東全省呈多雨態勢,不過,由于此次降水局地性比較強,雨量分布不均,所以并未有效緩解魯西北、魯中以及山東半島等地的旱情。

  據前方記者消息,山東很多地區水庫的水位都降到了死庫容,也就是水庫在正常運用情況下,允許降到的最低水位。目前山東全省受旱面積已經發展到1095萬畝,近44萬人出現了臨時性飲水困難,山東各地全力以赴應對旱情。

  幾天前,地處山東中部的淄博市剛剛迎來一場降水,這讓當地最大的水庫太和水庫管理局防汛辦主任朱惠玲充滿期望,這個水庫曾經肩負著當地中心城區以及多個區縣的供水,從去年夏天開始,由于缺少降水,如今這個總庫容1.8億立方的大型水庫如今存水只有不到六百萬立方,比死庫容還少了一百多萬立方。而這場短時降水并沒有給水庫帶來任何的補水,庫容僅剩二十分之一。

  這在山東各地并不罕見,在高密市,最大的水庫王吳水庫裸露出來的庫底已長滿野草。由于水位降到了死水位以下,無法向外放水,水庫管理站只好用電泵往外抽水,高密市王吳水庫管理站站長張道俊一臉愁容的說,水庫僅能供應幾十個村莊的供水,還能持續多久,他心里也沒有底。

  張道俊:目前蓄水量只有30萬方,是建庫以來最低的蓄水量,比死庫容還少著一半;現在抽這點水僅供應周圍72個村,5萬人口的生活用水,其它用水無法保證了。

  山東省水文局統計的統計顯示,入汛以來,全省降雨量較常年偏少近五成。受臺風“燦鴻”影響,威海市旱情得以解除,而除威海以外,山東其余16市降雨都偏少,水利工程蓄水都沒有明顯增加。在煙臺蓬萊市馬家泊村民王宗坤的玉米地里,2畝多的地出苗率僅有三分之一,今年的旱情讓這個種了幾十年地的老農民都說,這么多年這還是頭一遭。

  王宗坤:下這么點兒雨多少能強點兒,要是再不下雨,今年一年就完了。

  全國聞名的蔬菜基地濰坊市更是遭遇了建國以來罕見的連年干旱,自2013年秋季至今持續少雨。安丘城區的供水水源地牟山水庫也已干涸見底,在現場,記者看到,這里的一眼機井打在了牟山水庫的庫底,而機井的取水口還要從水庫庫底再下十米,而安丘市城區三分之二的城市生活用水全依賴于此。

  目前,濰坊市26座大中型水庫蓄水僅為去年的一半,全省最大的水庫峽山水庫去年一年的來水還不足以抵消水庫的滲漏、蒸發,全市有3座大中型水庫干涸,660座小水庫也大部分干涸,有4.6萬農村人口飲水受到影響,200多萬畝農田受旱。濰坊市防辦副主任馬長亭說,已經到了最嚴峻的時刻。

  馬長亭:僅僅依靠目前濰坊當地的水源,只能用到9月份。

  南四湖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受旱情影響,水產養殖和航運受到嚴重影響,入汛以來,南四湖降水量僅為178毫米,比往年偏少103毫米,高溫蒸發水量巨大,如今南四湖中下級湖已低于最低生態水位13公分。

  微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副主任吳長偉:今年南四湖上下級蓄水量在6.2億左右,較往年偏少5億左右。

  水少了,水產養殖受到嚴重影響,據統計,當地六成池塘空置,養殖戶鹿振發說,眼瞅著魚塘水位每天下降。

  鹿振發:3月份的時候水位還有1.5米左右,現在還剩七八十公分,降了將近一米。

  微山縣漁業管理委員會總工程師張保彥說,目前魚塘水位很難把魚養活,養殖戶損失巨大。

  張保彥:百分之六十的池塘沒有放魚,即使已經放了魚苗也是因為現在水位太淺,比正常水位要低一米多,這樣的話就沒法進行正常的生產,預計這個損失能減產百分之七十。

  同樣受影響的還有水上船舶運輸,目前南四湖運輸航道水位僅為3.2米,載重超過1000噸、吃水3.1米以上的船根本無法航行,這就意味著當地15000艘運輸船舶中將近一半受到影響。南四湖船舶運輸船主李德賢說,不敢多裝載,怕擱淺,所以現在出船就賠錢。

  李德賢:目前我的船隊像以前水位能裝到9000多噸,現在能裝到7000多噸不到8000噸,得減到百分之二十,吃不飽,趟趟都得賒錢。

  旱情還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煙臺、濰坊、東營、濱州、日照等地1000多萬畝農作物受旱,其中重旱264萬畝、干枯近10萬畝。據氣象部門預報,近期全省仍無大范圍強降雨,旱情將急劇發展,面對嚴峻的抗寒形勢,想方設法找水成了各地的當務之急,濰坊市累計投入抗旱資金超過10億元,旱情較重的高密、昌樂等地在保障群眾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根據水源分布位置,實施劃片就近供水。

  開源還要節流,面對嚴峻旱情,青島即墨市向高耗水的企業喊停,當地對全市日均用水量前57位的企業實行了限水,日均用水量下調30%。同時,從萊西、青島調水補水。相比于城市,山區群眾尋找水源更加困難,為了保證山區群眾人畜飲水,淄博市政府與有關區縣簽訂軍令狀,對280個飲水困難山區鄉村實行能打井的打井,不出水的拉水、送水,決不讓一戶群眾出現飲水困難。

  淄博市防總辦公室主任于鵬:投入抗旱機電井1.2萬眼,投入抗旱設備2.1萬臺,新打機井87眼,通過拉水、送水保障了南部山區群眾飲水問題,確保每一名群眾都能喝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