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8日,“崢嶸歲月 紅透齊魯——抗戰看山東”網絡名人行活動一行來到位于臨沂沂南縣的沂蒙紅嫂紀念館,了解抗戰時期沂蒙紅嫂的英勇事跡,感受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的洗禮。
進入專題:http://sd.sina.cn/zt/kzksd/index.d.html
“沂蒙紅嫂”是沂蒙山區在抗日戰爭年代涌現出來的偉大的母性群體,她們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她們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做軍糧,為中國革命做出了突出貢獻。
馬牧池鄉橫河村的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身受重傷的八路軍戰士;沂南縣東辛莊的王換于,精心護理全身80%被敵人烙傷的《大眾日報》社的白鐵華;沂水縣桃棵子村的祖秀蓮,冒著生命危險,將昏迷在該村南大頂子山的八路軍戰士郭伍士救到家中精心護理、治療,使身負7處傷的郭伍士傷愈重返部隊……“沂蒙紅嫂”掩護救護傷員的事例不勝枚舉,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中,沂蒙地區有42466名婦女參加了救助八路軍傷員的工作,僅沂蒙地區共計救護傷病員達到19776人,先后掩護94394名革命軍人和抗日工作人員脫險。
哺育八路軍將士后代,是“沂蒙紅嫂”擁戴人民軍隊的又一生動體現。在戰爭年代,八路軍和地方黨政軍民機關轉戰沂蒙,不少人民軍隊的負責同志無法撫養自己的孩子,沂蒙根據地的婦女,冒著生命危險,主動承擔了掩護、哺育八路軍子女的任務,出現了寧愿餓死自己的親孫子,也要養活抗戰將士后代的“地下托兒所”所長王換于、“革命的好母親”尹德美、“世間少有的好心人”蘇成蘭等一批模范人物。千百個革命后代在“沂蒙紅嫂”的精心撫養下長大成人。
在動員參軍方面,“沂蒙紅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她們打破了“兒子是父母傳宗接代的希望,丈夫是妻子的頂梁柱”的傳統觀念,紛紛動員自己的丈夫、兒子參軍,出現了“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場景。出現了“誰第一個報名參軍我就嫁給誰”的梁懷玉,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先后送四個兒子上戰場的陳大娘等紅嫂。
擁軍支前,是“沂蒙紅嫂”們的“常態工作”。特別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大批青壯男子參軍支前上了前線之后,紅嫂們幾乎承擔了所有支援部隊的后勤工作。在“一切為了前線”的號召下,上至六七十歲的老大娘,下至八、九歲的小姑娘全部組織了起來,她們籌集給養,做軍糧、軍鞋,照顧傷員……消除了部隊的后顧之憂,保障了部隊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