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葉婧、潘林青
新華網山東頻道10月20日電 城鎮化的進程,不僅讓年輕人有了異地尋夢的機會,也讓許多老人告別故土,隨著年輕人的腳步“漂”到陌生的城市,他們被稱為“老漂族”。但是,“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成為這一人群普遍面臨的現實難題。
記者在傳統節日重陽節到來之際,采訪了多位老人,聽他們反映自己內心的感受、苦悶和期盼?!昂翁幇卜盼业耐砟辍?,何時不再是“老漂族”心中的困惑?
為了孩子,多少老人告別故土
老家在山東滕州的趙淑楨,到濟南已有兩年。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她要抓緊時間為一家5口準備早飯。等兒子、兒媳出門上班了,她和老伴就分工合作,完成照顧孫女、買菜做飯、拾掇家務等工作。晚飯過后,把孫女一天換下來的衣物洗干凈,再出門在小區里遛彎,然后回家幫著把孫女哄睡。
和趙淑楨相似,64歲的王秀芹是為了照看外孫才從濱州來濟南的,今年已是第十個年頭。為了給女兒一家當好“后勤部長”,王秀芹格外注意家里成員的口味、喜好?!鞍撑鎏貏e愛吃饅頭,俺就經常多買些面回家蒸饅頭。”
趙淑楨、王秀芹的生活是當今不少老年人生活的縮影。“我國的‘老漂族’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支援幫助型、投靠子女型、提高生活品質型,其中以支援和投靠類型為主?!鄙綎|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張鳳蓮說,這些老人大都從農村或者較小城市轉移向較大較發達的城市。
在許多城市,“老漂族”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據濟南市槐蔭區裕園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僅在王秀芹生活的小區內,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近800人,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來自外地。
“老漂族”,生活有樂也有坎
記者采訪發現,“老漂”生活有苦有樂,雖然他們能夠與兒孫住在一起相互照顧、享受天倫之樂,但同時也面臨“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等現實困境。
今年77歲的朱綬玲從云南昆明來山東濟南已10多年了,但她依然覺得“住不慣”?!斑@邊愛吃的饅頭、窩窩頭我之前都沒吃過,老家的主食是大米。而且我來濟南之前從沒見過雪,現在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不適應北方這么冷的冬天了?!敝炀R玲說。
不僅如此,不少“老漂”還面臨著和街坊四鄰“處不熟”的尷尬。“在俺老家,都是一個村的,常常大門不關就去別人家串門、聊天??傻搅顺抢?,孩子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一關門誰也不認識誰,話也說不上,啥事兒也干不了,閑得慌?!蓖跣闱壅f。
記者發現,由于跨區域就診有諸多不便,許多“老漂族”醫藥費用難以報銷。“俺戶口、醫保都在老家,孩子們掙錢不容易,不敢生病,小病小災的忍忍也沒啥。”來自河南新鄉的張永鳳告訴記者。她所居住的社區中,不少老年人和她有相似的困難,許多外省老年人要么自掏腰包,要么拖延就醫。
張鳳蓮認為,“老漂族”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自身的心理問題。“子女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照顧孩子、休息,和老年人交流較少;同時,老年人在新環境里又很難建立起完整的社交圈,因此會感到孤獨,甚至有一些人可能會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
何處安放“老漂族”的晚年?
隨著人口流動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各大城市“老漂族”均不在少數。多位受訪者認為,全社會要行動起來,幫助“老漂族”在異地安享晚年。
業內人士認為,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是幫助“老漂族”融入新環境、安享晚年的途徑之一。濟南市槐蔭區裕園社區居委會主任劉云香說,他們專門搭建了弈棋、打牌、跳舞、健身等生活平臺,組建了合唱隊等社團,把“宅”在家里的“老漂族”請進社區,讓他們重新獲得歸屬感。
部分受訪老人認為,“老漂族”面臨的問題需要配套的社會政策進行疏導和保障,有關部門應為老年人的流動創造客觀條件。諸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要盡快實現全國聯網,給老年人提供跨區域結算的便利。
還有受訪者認為,要讓“老漂族”擺脫新環境帶來的不適,還需要來自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相關專家表示,一方面,子女應多與父母溝通,注意父母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另一方面,老年人自己也要注意充實自己的晚年。
據了解,山東省老干局正在聯合有關部門,準備制定加強老年大學工作的意見,主要內容就是要面向社會開放辦學,建設“沒有圍墻”的老年大學,讓更多老年人能學習知識,安享晚年幸福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