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起來的經商大戶紛紛回鄉置地建房,還把京城的名匠帶回家鄉參與建設,逐漸形成了一個京式與本地建筑風格相結合的三合院、四合院式的民居群。加上村民受過教育、有文化的人比較多,有素質、有修養、講道德、講文明,逐漸被外界稱為“招遠小北京”。
村里有一段殘存的土城墻,這是高家莊子村絕無僅有的建筑特色。整個村子都被三合土城墻圍起來了,總長度有兩千多米,是光緒15年仿照黃縣縣城的格局修建的。在村子當年的城墻上,開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分別命名為“山屏”、“環溪”、“同義寨”、“海濠”,城中有一條連貫南北兩城門的主干道,七條東西向大街,另有聯接東西大街的南北小街巷十余條,街巷整體格局組成了一個“進寶”的圖案。
高家莊子是目前膠東地區規模最大,各類型歷史建筑最為齊全、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既有古民居大院,也有宗祠、廟宇、古樹、圩墻、護城河等公共建筑和風景名勝;村落建設和建筑細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既是膠東幫商人在北京經商歷史傳統和清末捻軍東征大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傳統宗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民俗心理的形象載體,是登萊濱海古官道上商業村落和家族村落合二為一的典范;傳統民居蘊含著豐富的傳統建筑技術,既有宋元時期膠東建筑技術的傳統淵源,又見證了近代以來與北京官式建筑技術的交流,體現了民居建造的傳統和活力。
村內文化氛圍濃厚,踩高蹺、唱京戲、彈三弦、說鼓書活動傳承至今。1996年,高家莊子村被煙臺市委、市政府授予首批“煙臺市文化模范村”。高家莊子村獨特的歷史古跡與文化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已然成為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