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這是“十三五”時期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幾個關鍵要點。面對新形勢,要有新思路、新辦法。
一、地區發展差別呈現持續縮小趨勢
由于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等多重原因,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長期存在較大差別。1999年以來,逐步形成了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提出并實施了“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新的戰略構想和重大舉措,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
2014年聯合國宣布,中國首次邁入“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行列。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其基礎原因在于,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2008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首次全面超過東部。2014年,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分別比東部高0.5個和1.1個百分點。2010—2014年,西部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東部,東部與西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由1.47下降為1.44,農民人均純收入比率由1.84下降為1.82。中西部地區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部實現九年義務教育,人均預期壽命大幅提升,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高速公路超過5000公里的8個省份中,中西部地區有5個。高速和準高速鐵路網絡同步推進,民航事業加速起飛,電力供應極大改善。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區快速發展,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見到很大成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以及陜甘寧等革命老區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其他邊疆欠發達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較大改善。
盡管我們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一是地區之間發展水平的差距還比較大。不同區域間的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占有財富等重要指標繼續分化,公共服務還遠沒有達到均衡水平。當國民經濟總體上向創新驅動形態轉變時,中西部地區的人才劣勢會更為突出。二是未富先老問題在落后地區更早顯現。全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供給面臨拐點,勞動年齡人口每年減少兩三百萬人,可能會削弱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的根基。東北等地區人口老齡化日益凸顯。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在中西部尤為明顯。三是生態環境方面依然面臨嚴峻挑戰。我國人均水資源非常短缺,地區分布與人口規模很不匹配,超采地下水現象比較嚴重。西部生態比較脆弱,產業梯次轉移、能源基地建設包括風力發電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四是大宗商品價格長期低迷,尤其不利于中西部地區的資本積累和競爭優勢。此外,扶貧攻堅還有不少“硬骨頭”。東部地區也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別,即使在北京周邊也有一個山區貧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