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

  中外歷史表明,均衡發展總是相對的,不均衡發展則是絕對的。一個地方發展的各種條件的成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中究竟哪個因素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并沒有固定模式。例如,沿海是最便利經貿活動的,但是發達的瑞士、奧地利處于歐洲大陸中心且多為山地,而芬蘭、愛爾蘭等沿海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則晚了許多。這些國家的共同之處是,各自都走出了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

  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的不斷演進,資本和原料緊缺日益緩解,運輸成本的比重不斷減小,信息的可獲得性普遍改善,影響內陸地區發展的傳統的不利因素作用越來越小。與此同時,環境污染相對較輕、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經濟開發程度不高等,進一步增強了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的后發優勢,為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尊重產業集聚自身規律,利用其帶動擴散作用,形成各種特色產業區域。從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經驗來看,有的城市就是憑借一所或幾所大學成為新興產業集聚區域,比如美國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羅爾,我國也顯現出了這種勢頭。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基地,發揮好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形成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依托通商口岸、重要港區等資源,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形成臨港產業集聚區。依托風景名勝區、休閑度假區,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形成高端產業集聚區。

  重點推進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構建連接東中西、貫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區域開發格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交通一體化,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在天津、河北等地形成一些新的各具特色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基地。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高起點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引導產業優化布局和分工協作。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依托東北、山東半島、長江中游、中原、成渝、海西、長株潭等城市群發展,建設一批重要經濟區。

  環渤海地區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是中國經濟最有潛力的增長極之一。要著力解決地區間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區域內市場分割、產業趨同、無序競爭、重復建設和資源約束日益顯現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協同推進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消除地區間隱形壁壘,抓緊建立統一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推動產業對接合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使之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進一步擴大沿海、沿江、沿邊地區的對外開放。支持這些地區在體制創新、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等方面率先突破。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鞏固提升沿海經濟帶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沿邊國家級口岸、邊境城市、邊境和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重點地區作為我國與周邊國家合作的重要平臺,推動沿邊開放,允許沿邊地區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跨境經濟合作新模式、實現富民興邊新途徑。(來源:《求是》)

  (作者:山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郭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