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改誰吃虧”

  虧了就想補回來

  公立醫院改革后,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山東省的政策是,對醫院因此減少的收入,80%由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來補償,政府補償不低于10%,其余部分通過醫院加強核算、節約成本解決。

  實際上,由于醫改不徹底,政府該擔的責任沒有擔起來,出現了“誰改誰吃虧”的現象,虧了就會千方百計找補回來,所以零差率以后的醫院,耗材、檢查等費用急劇上升。五蓮縣人民醫院參保職工改革前人次均費用5000元,改革后提高到6000元。棗莊市薛城區人民醫院去年被列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而去年檢查次均費用、檢查次數均上升了50%。

  對醫院而言,政府投入是凈收入,醫療收入是毛收入。據業內測算,醫院要想掙1元的凈收入,需要從患者身上掙4到5元的醫療費用。由于財政投入缺位,醫院只能加大開處方、開住院的力度,而這種壓力直接傳遞到醫保基金。

  日照市人社局醫保處主任厲建海介紹說,在日照,東港區的財政狀況較好,對醫院補償到位,醫院掙錢的沖動沒有那么強烈,所以醫保定額就顯得比較充裕,而財政狀況較差的五蓮、莒縣,醫院醫保定額就緊張。

  莒縣東莞衛生院有28個在編人員、45個非在編人員,每年僅人員工資就需470萬元,而縣財政撥款只有170萬元,300萬元的缺口需要自己掙。這家衛生院床位編制二三十個,但日平均住院人數都在80人以上,一個床位掛幾個病號。

  厲建海認為,醫改是該改的沒改,不該改的改了,最應該改的是藥價虛高,而不是以藥養醫,“在老百姓看來,藥還能治病,多拍個片子能治病嗎?不讓以藥養醫,現在開始以檢查養醫了,本來做CT的,做核磁共振。大量醫保資金以‘檢查費’的名義被醫院‘吞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