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形:
我市污染物不好擴散
全國和濟南相近的只有太原、西安和邢臺等少數城市
在今天召開的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我市通報了大氣污染防治檢查情況,印發了《濟南市大氣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匯報》。記者獲悉,我市擴散條件總體比較差,綜合考慮風速、風廊和地形特點,可以把市域范圍大致分為空氣污染擴散條件較好、較差和差三個區域。其中,商河、濟陽、天橋北部屬于擴散條件較好的區域;平陰、長清、市中南部、歷城和章丘的南部山區屬于擴散條件較差的區域;市區其他區域以及章丘大部屬于擴散差的區域。
在擴散差的區域中,受南部山區影響,在市區近地面易形成“小風中心”,面積達260平方公里,影響了污染物的水平擴散。在垂直方向上,長期的氣象觀測資料顯示,濟南市區易發生逆溫天氣,下午5點逆溫天氣的發生概率達80%以上,影響了污染物的垂直擴散。
如果把74個環保重點城市的擴散條件進行比較,在參與國家空氣質量排名的74個環保重點城市中,沿海及高原地區城市27個,長江沿岸及以南地區城市20個,這些城市的擴散條件和空氣質量總體優于北方其他27個內陸地區城市。北方內陸地區的27個城市在74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均處于靠后位置,且長期占據著后15名的位置。這些城市中,與濟南市地形及擴散條件相近的僅有太原、西安和邢臺等少數城市。可以說,從74個環保重點城市擴散條件比較來看,濟南擴散條件不利的問題尤為突出。
看污染源分布:
多集中在不好擴散的地兒
東部老工業區企業對空氣質量有直接影響
污染源排放,是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濟南大氣污染源排放總量大,總體上可以分為工業源、移動源、生活源和揚塵源等。記者今天獲悉,濟南大部分工業園區和大氣重點源位于擴散條件差的區域,對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影響大,其中東部老工業區企業無組織排放對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有直接影響。而且,我市移動源、生活源和揚塵源排放強度大,且過度集中于城市擴散條件差的區域,散煤燃燒、各類揚塵、機動車尾氣、餐飲油煙等對城區環境質量影響較大。
關鍵詞一:工業源
31個重點污染源,29個不好擴散
從工業園區情況看,濟南市共有11個市級以上工業園區和5個工業集聚區(不含高新區),其中有3個位于擴散條件較好的區域,5個位于擴散條件較差的區域,7個位于擴散條件差的區域。位于王舍人片區的東部老工業區位于擴散條件差的區域,且分布著我市主要的鋼鐵、石化等企業。這些企業耗能高,污染重,污染排放點多、面廣、量大,且污染物種類多,除有組織排放(經過煙囪排放)外,無組織排放量也較大。監測結果顯示,空氣經過廠區后,下風向比上風向空氣中的二氧化硫、顆粒物、有機物等污染物濃度大幅提高,嚴重影響市區環境空氣質量。
從重點污染源分布情況看,我市共有31個大氣重點污染源,有2個分布在擴散條件較好區域,8個分布在擴散條件較差的區域,21個分布在擴散條件差的區域,其中7個位于小風中心。位于擴散條件差的區域的大氣重點污染源二氧化硫和煙粉塵排放量分別占全市大氣污染重點污染源的90%和81%。
關鍵詞二:移動源
機動車高度集中于小風中心
目前我市機動車保有量接近160萬輛,且高度集中于小風中心。經測算,我市建成區機動車保有量約100萬輛,氮氧化物排放量相當于濟鋼和黃臺電廠兩個企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而且由于機動車排放處于人體呼吸帶,其影響更為顯著。
同時,作為交通樞紐,我市過境車輛的污染排放同樣不容忽視,繞城高速過境車輛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機動車排放量的11.3%,而北繞城高速約占繞城高速過境車輛的一半。
關鍵詞三:生活源
散煤燃燒的污染大于工業燃煤
我市生活園主要來自于散煤燃燒、餐飲、燒烤等社會面源排放。初步測算,我市散戶燃煤約200萬噸/年,其中市區散戶燃煤預計在40—50萬噸/年。散煤燃燒無任何污染防治措施,產生的污染物在低空直接排放,全市散煤燃燒污染物排放量相當于甚至高于全市工業燃煤(約1800萬噸/年)燃燒的總排放量,而且散煤燃燒排放主要集中在采暖期,其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工業燃煤排放更為顯著。此外,餐飲油煙污染排放也是我市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重要來源,大部分餐飲設施集中于市內五區和高新區,加重了空氣污染的程度。
關鍵詞四:揚塵源
建成區2成以上區域在施工
我市揚塵源點多、面廣。全市市政工地、建筑工地和企業堆場分別有152個、1468個和236個,市內五區總數分別占87.5%、78.7%和65.7%。這些工地和堆場集中于建成區,防塵措施落實不到位,易造成市區揚塵污染。我市重點建設工程中,吳家堡、北湖等10大片區工地總面積達93平方千米,占建成區面積(430平方千米)的22%,其中北湖、華山、臘山和興隆4個片區工地位于小風中心,如防護不當更易加重城區的揚塵污染。同時,濟南市生態環境脆弱,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低于省會城市群周邊城市,加之城鄉結合部裸露地面多,控制措施不到位,造成的揚塵污染對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不容忽視。
看“空氣殺手”:
9月空氣污染一成來自濟鋼
扣除濟鋼影響濟南在全國排名提升3位
為了摸清重點污染源對濟南市空氣污染的影響,9月起市環保局組織對濟鋼廠區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空氣質量連續監測,并對其污染數據進行解析,得出了初步結論:常規污染物中,除臭氧外,濟鋼各項污染物濃度均大幅高于市區平均水平。特征污染物中,揮發性有機物、烷烴、烯烴、芳香烴等污染物濃度也大幅高于市區平均水平。其中,有毒有害有機物苯、甲苯的質量濃度分別高于濟南市區的28.2倍、19.5倍,乙苯和二甲苯的質量濃度高于濟南市區相應污染物質量濃度的30—90%。
初步測算,濟鋼污染物排放對市區PM10、PM2.5、SO2、NO2的濃度貢獻率分別為12%、10%、15.4%、20.6%。9月份濟鋼對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貢獻率為10.9%。若扣除濟鋼影響,估測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可下降0.76,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在74個城市中排名可提升3個名次。
據悉,未來濟鋼將整體搬遷。我市也提出,要搶抓歷史機遇,主動盯緊靠上做工作,盡快完成濟鋼搬遷改造任務。
借助風力:
濟南找到三條城市風道
利用氣流的流動特性可把“新鮮風”引進城、把污染物帶走
濟南有幾條城市風道?它們都分布在哪兒?記者今天獲悉,濟南四季主導風向明顯,受地形作用,在市區近地面形成了三條通風廊道。其中,第一條自長清區北部經市中區北部一直延伸到歷下區北部;第二條自歷城區西南部經市中區至歷下區南部;第三條經天橋區東部和歷城區西北部進入市區。
城市通風廊道,又叫做城市風道或者風廊,類似一狹長的通風管道。城市通風廊道的作用主要是利用風的流體特性,將市郊新鮮潔凈的空氣導入城市,市區內的原空氣與新鮮空氣經濕熱混合后,在風壓的作用下導出市區,從而使城市大氣循環良性運轉。
根據一些城市的做法,利用風道氣流的流動特性,可以將郊外的“新鮮風”引進城市主城區,并裹挾市區污染物離開市區,從而緩解城區的空氣污染狀況。具體來說,香港在城市規劃中引入了城市通風廊道的理念,要求把大型空曠地帶連成通風廊,貫穿于高樓大廈密集的城市結構,并將通風廊沿盛行風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況下,保持或引入海洋、陸地和山谷風等其他天然氣流,吹向中心城區。北京正在研究6條主要的通風廊道,用以增強通風潛力、緩解熱島效應、驅散霧霾,并將對主通風廊道區域嚴格規劃控制,包括控制建設高度和密度等,同時打通障礙點。南京則構建出了5條通風廊道,增加空氣流動性,為城市裝上天然的“新風系統”,讓城市不僅變得涼快,還能驅散霧霾。
城市風道對治霾作用這么大,濟南也在找它們在哪兒。在今年5月召開的霧霾治理工作專題匯報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文濤便提出,要加強城市風道研究,把城市風道找準,禁止在城市風道上建設高層建筑,為城市留好通暢的風廊風道。隨后,市環保局和省氣候中心開展了城市通風廊道研究,將濟南市的大氣流場自地面高度分為10米、70米、100米、200米、300米進行風場分析,結果顯示,10米至70米高度風場受地形影響較大。濟南四季主導風向明顯,受地形作用,在市區近地面形成了三條通風廊道。其中,第一條自長清區北部經市中區北部一直延伸到歷下區北部;第二條自歷城區西南部經市中區至歷下區南部;第三條經天橋區東部和歷城區西北部進入市區。這也意味著,在濟南市區,共有上述3條較為明顯的通廊。
重點路段區域限行高污染車輛
支招:
在好擴散的地方建工業園區
在《濟南市大氣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匯報》中,市環保局建議推動空間管控多規合一,在編制“城市環境總體規劃”時,融合其他規劃,實現空間管控的空間統一、措施統一。在城市規劃和“四個中心”建設中,應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產城融合,減少人為活動產生的空氣污染。
優先推進中疏和北跨戰略,引導產業和人口向擴散條件較好,環境容量較大的地區轉移。借鑒北京、南京等地成果,深入研究濟南市風廊位置、特點和功能,為環保提供可操作技術支撐。優化工業布局,選擇擴散條件好的商河等地規劃建設工業園區,承接市區產業轉移。
濟南市環保局還建議推廣新能源車輛,分階段淘汰高污染排放車輛,對重點路段和區域實施高污染車輛限行措施。對過境車輛進行合理管控,減少過境車輛對市區空氣影響。適時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進一步強化重污染天氣下應對燃煤、機動車污染的措施,減輕對市民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