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山東人里,就有兩個是老年人。邁入老齡化社會的山東,如何解決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昨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就山東省制定的《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進行了解讀。今后五年,我省將從哪些方面解決養老問題,這些政策又將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課堂提問1 居家養老仍然是主流,未來家里的老人全靠我們自己嗎?
截至2015年底,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近190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9%。居家養老符合我國傳統,是90%以上老年人的選擇,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居于基礎地位。作為家有老人的普通市民來說,最想知道的問題就是,老人養在家里,政府能給幫上什么忙?
官方解讀:建信息平臺,打造沒圍墻的養老院
省民政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周云平說,居家養老并不是把老年人全部扔給年輕人,下一步我省將支持社會力量發展專業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納入家政服務業、扶持社會組織等政府政策扶持范圍。
加快推進“互聯網+養老”,建設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整合社區養老熱線、緊急救援系統、老人健康檔案等服務資源和養老服務組織,為老年人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明年完成全省統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
另外,為了讓老人有更多的活動空間,《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新建小區按每百戶不少于20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建設、驗收、交付使用,老舊小區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按每百戶不少于15平方米的標準調劑解決。同時引導大型養老機構在社區成立養老服務部,上門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服務。
課堂提問2 住養老院,看病還得去醫院
既能養老,又能看病,這種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的養老機構被稱為醫養結合型養老院。然而據民政廳統計,全省養老機構中設醫療機構的僅占6%。對于大部分養老院來說,老人住進來,有病還得去醫院,麻煩。
官方解讀:診療服務可上門,費用納入醫保
周云平說,我省將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醫療衛生機構要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
支持養老機構開辦老年病醫院、康復護理院和分支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
提高基層衛生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規范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醫療和護理服務項目,將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課堂提問3 失能老人家庭負擔重,養老院不收,咋辦?
對于有老人的家庭來說,不怕老人年齡大,就怕老人失去自我生活能力。但現實問題是,截至2014年底,我省失能、半失能老人達375萬,占到老年人口的20%。一名失能老人對一個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是社會上的養老機構都不愿接收這樣的老人。
記者采訪一些民辦養老機構獲悉,照顧一名失能老人比照顧一名能自理老人成本高出一倍多,然而在收費標準上并沒有太大差別,“收費太高就沒人來住了,失能老人的床位補貼也并沒有高出多少。”一名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有的養老院寧愿床位空著也不愿意收失能老人。
官方解讀:失能老人護理費有望報銷90%,還有床位補貼
周云平說,在解決我省失能老人養老問題上,多條措施將推廣實施。
為了鼓勵社會養老機構收納失能老人,我省將加大對護理型養老床位的建設補助力度,在現有建設補助標準基礎上提高20%;加大機構接收半失能、失能老年人的運營補貼標準,分別從600元、720元提高到1200元、2400元。
2012年7月,為了應對失能老人護理難題,青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城鎮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護理費可報銷90%,這一制度將在全省加以推廣。此外還將對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員實行免費培訓。
課堂提問4 護理老人也有學問,但專業人才太少
目前,受勞動報酬、傳統觀念、社會地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大多為40、50人員,流動性大,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不高。這也是很多老年人不愿去養老院的原因之一。
濟南一民辦養老院內入住了93名老人,但是護理人員只有16名,養老院負責人告訴記者,專業護理人員非常難招聘,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很少有人愿意到民辦養老機構內工作。目前省設置養老護理專業的高校很少,即便是有,也招不滿。
官方解讀:本科生進養老院工作有2萬補助,高級人才還可拿政府津貼。
周云平說,我省將實行高校設立養老專業資金補助制度,省級對每處給予100萬元一次性補助,引導高校設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等專業人才。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5所高校設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提高養老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設立“齊魯敬老使者”評選制度,入選者納入省高層次人才庫,每人每月給予1000元政府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