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任德王德莊王墓地宮周邊景色 第一任德王德莊王墓地宮周邊景色
第一任德王德莊王墓地宮周邊景色 第一任德王德莊王墓地宮周邊景色

  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一個叫“德州親王”(德王)的封號。這可能令大多數(shù)德州人感到迷惑:德王是誰?來自哪里?有德州王怎么德州沒有德王府?筆者隨機詢問過30多位“老德州”,竟無一人知曉。

  但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以德州地域命名的“德王”,而且這一封號延續(xù)存在了180多年,并連續(xù)曾出現(xiàn)過6位“德王”。這可能是歷史唯一一次以德州地名命名的“王”級封號。探究“德王”封號,要從明朝天順年間說起。

  一

  按照明朝皇室規(guī)定,為確保社稷安定,實現(xiàn)“王天下”目的,皇帝的兒子們,除太子作為儲君留京外,其他諸子一律分封各地做親王、領(lǐng)藩地。至明朝第六個皇帝明英宗時,其長子朱見深列儲君之位,次子朱見潾等必然需要分封至疆內(nèi)各地做藩王。據(jù)明史記載,明英宗朱祁鎮(zhèn)這個人生了一個大腦袋,他的皇冠都是特制的。他的經(jīng)歷也特別,兩度做皇帝,親征時在“土木堡之變”中成為俘虜,還曾“被退位”做了沒有實權(quán)的“太上皇”。

  據(jù)《明史·列傳第七》載:天順元年(1457)三月英宗復(fù)辟后,“同日封德、秀、崇、吉四王”。清《德縣志》載:“天順元年封皇子見潾為德(州)王。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封他的次子朱見潾為德州親王即德王,建藩封地署理德州。把次子分封藩王于德州,可見作為運河、陸路交通要地的德州,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之重要。

  由于元朝末年連年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再加上明初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的王位爭奪, 3年多的“靖難之役”,在德州境內(nèi)就打了2年多,這就造成了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運河名城”之稱的德州經(jīng)濟凋敝、人口大減、百姓貧窮。經(jīng)過“靖難之役”后幾十年的努力,德州經(jīng)濟逐漸恢復(fù)。但是,朱見潾自幼嬌生慣養(yǎng),喜愛游山玩水、貪圖安樂,他怎愿意去這么個沒有名山大川、風(fēng)景名勝的地方去做王?于是他以德州之地風(fēng)沙過大、土地貧瘠、民風(fēng)刁蠻等為借口,要求父皇改封藩地于南依泰岳、北依黃河、自古泉水甲天下的濟南。明英宗心里明白,他兒子是個貪圖享樂、不謀進取的家伙,因此未予準奏。朱見潾十分不高興,便以各種理由推脫留在京城,不到藩地德州署理,但接受了“德王”這個封號。

  二

  明朝德州屬于濟南府所轄。明英宗死后,其長子朱見深(朱見潾之兄)繼位,為明憲宗皇帝,改年號為成化。明成化元年(1465),德王朱見潾又向皇兄提出建藩于濟南。可能是由于新皇帝朱見深登基不久,需要鞏固其皇位統(tǒng)治;也可能是為了處理與兄弟的關(guān)系,于是在明朝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朱見深準奏德王建藩署地于濟南的請求。明成化三年(1467),朱見潾在受封“德王”稱號10年后,才高高興興地由京城來到濟南,只不過分封藩署地由德州變成了濟南。這也是歷史有“德王”封號,而德州沒有德王府的原因。

  德王朱見潾到濟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興土木建德王府。德王府亦稱“德藩故宮”,地址選在當(dāng)時都指揮司衙署所在地,以珍珠泉為中心,是濟南歷城最繁華的地段,也是明代濟南城中最大的建筑群。它東至縣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門街。據(jù)清乾隆《歷城縣志·故藩》記載:“德府,濟南府治西,居會城中,占(城)三之一。”

  德王府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巍峨宏麗,極盡奢華,所藏奇珍異寶不計其數(shù)。王府宮墻高聳,四門壯觀;碧瓦雕梁,殿閣連綿;泉池園林遍布,奇花珍木繁多。王府之中妃嬪、宮娥、護衛(wèi)、太監(jiān)俱全。其豪華宏偉堪稱京畿之外的皇宮御苑。王府周圍有兩丈多高的宮墻,府前立有高大的牌坊,宮院四面各辟宮門,正門有一座磚砌的影壁,影壁后有半圓形圍墻,東、西各開一門,即東轅門和西轅門(今珍珠泉大院西側(cè)尚存西轅門街)。德王府內(nèi)的珍珠泉和濯纓湖為西苑。濯纓湖,匯聚珍珠、散水、溪亭諸泉而成,占地數(shù)十畝。此外,朱見潾還開鑿了玉帶河,雕舟畫舫,供其與嬪妃們游樂,奢華程度不下京城皇宮。

  德王朱見潾死后,謚號莊,葬于濟南市長清區(qū)五峰山下。據(jù)道光年間《長清縣志》載:“明德莊王墓、德懿王墓、德懷王墓、德恭王墓、德定王墓、德端王墓在縣東南四十里青崖山之陽。” 1993年2月,開始對德莊王墓進行保護性挖掘。該墓依山開鑿,由墓道、墓門、雨道、前殿及兩個并列的后室組成,頗為壯觀。兩后室及前殿右側(cè)各置一石砌棺床。據(jù)出土的兩方墓志知,后室葬德莊王朱見潾及其妻劉氏,前殿葬其子濟寧安僖王朱佑樳。

  三

  “德王”封號存在180多年,共出現(xiàn)過6位德王,即德莊王朱見潾、德懿王朱佑榕、德恭王朱載墱、德定王朱翊錧、德王朱常潔、德王朱由樞。歷代德王除長子世襲王位、承襲“德王”外,其子孫共有15人受封郡王,分封各地。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清兵過黃河攻入濟南城,最后的“德王”朱由樞被俘,德王府也被一把火燒成廢墟。

  清朝建立后,康熙五年(1666)在德王府廢墟上建立起山東巡撫部院署。解放后,又在此地建立起省級機關(guān)第一招待所。1979年12月,這里成了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場所。

  歲月催人老,歷史更無情。曾經(jīng)盛極一時、歷史上唯一一次與德州地名有關(guān)的受封王號——“德州親王”與“德王府”,都只不過是歷史一瞬。但德王與德王府的歷史存在,卻依然像幾千年前的珍珠泉水一樣汩汩流淌著,千泉之水匯入湖泊、江海,滋潤著泉城這塊富庶之地,豐腴著這座千年歷史古城,也魂牽夢縈著百公里外的德州城,讓兩座城市緊密牽連在一起。

  德州新聞網(wǎng) 本報特約撰稿人 夏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