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改組1000天|山東: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科研活力
齊魯網9月26日訊(山東臺記者 崔中 連李龍 濟南臺) 為打破科研領域長期存在的研發與實際需要脫節、行政干預多、政府投入結構不合理等頑疾,山東從科研體制機制源頭創新,激發科研活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山東新聞聯播》報道,濟南中鐵重工軌道公司技術部王玄說:“今天我們掘進施工9環,每環1.2米,共計10.8米。現在我們盾構施工進入全斷面的粉質粘土層。”
盾構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隧道掘進設備,在濟南地鐵施工現場,盾構機生產方和施工人員舉行的對接會,直接開到工地。
濟南中鐵重工軌道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許京偉稱:“盾構機產品是一種高度定制化的重型裝備,我們將科研的關口前移到施工現場。”
濟南鐵路R1線玉王期間工區經理徐連柱說:“設備需要更新改進的地方,馬上可以解決,干得也是比較得心應手。”
一年前,濟南市的盾構機科研生產還是一片空白。當1700多億元的濟南城市軌道建設規劃獲批后,政府牽頭,一個緊密型的科研、生產和施工聯合體迅速形成。由項目帶動科技研發、倒逼科技研發,打破了過去由科研到生產的固定模式。
濟南中鐵重工軌道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許京偉表示:“我們是采用技術合作,也就是以技術入股份的一種股份制合作模式,實現了市場和技術的一種比較好的銜接。”
目前在山東,圍繞企業生產項目實施的自主創新達到90%以上,65%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立起技術研發機構,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種全新的科研組織架構,效率極高。濟南盾構機從立項到科研攻關,再到投入生產,用了不到一年,創造了同行業效率奇跡。
濟南中鐵重工軌道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許京偉說:“R1線,我們已經有四臺設備處于掘進狀態。”
圍繞著提高效率和活力,山東在科研領域體制機制創新大刀闊斧:去行政化、分配制度改革、改變評價機制、搭建科研普惠扶持平臺、合理配置院所資源。一系列的改革舉措,讓一線科技人員活力四射。
山東省生物藥物、醫藥工業、醫療器材三家研究所合并建成山東省藥科院,是山東第一批去行政化科研機構。相對靈活的組織架構,賦予了他們更大的自主權,收益向一線科研人員大幅傾斜,提成比例從30%提高到45%,一年的激勵費用就超過500百萬。
山東省藥學科學院多立培南項目分析員趙國敏告訴記者:“(多立培南)這個項目在今年獲得中國藥學會的一等獎。是一種抗菌活性強的藥物,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提成增加了,而且我們可以申請各式各樣的獎勵。”
山東省藥學科學常務副院長王勤說:“下一步我們想在考核、評價機制上再做進一步的改進,使成果的提成辦法能夠做到更公平更合理地對科研人員能夠有所激勵。”
體制松綁+科研激勵;企業自主研發+院所資源共享,多輪驅動,山東科研領域碩果不斷。今年上半年,山東科研機構技術輸出成交額增加1.24億元,同比增長近90%,高等院校技術輸出成交額增加3.88億元,同比增長達104%。
短評:山東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科技進步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左右,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產業產值翻一番。實現這一目標,只能來自深化改革,接力創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就必須積極營造崇尚科學、創新光榮的社會氛圍,弘揚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鴻篇巨制,山東開了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