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高校大學生人均年收快遞16個,高校包裹數約占全國總量的6%,直接帶動7萬個就業機會……”近日,中國教育后勤協會校園快遞工作委員會聯合菜鳥網絡、阿里研究院,發布了國內首份《校園快遞行業發展報告》(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全國高校快遞總量的身份排名中,江蘇、廣東、山東位列三甲,河南則處于第五位。

  發布|2000多所高校人均網購額為1100元

  一直以來,年輕人都是數字消費的引領者。報告中指出,以過往每年“雙11”購物節為例,50%以上的消費者年齡在30歲以下,其中18-25歲的年輕人占25%左右。

  “高校消費主要體現在消費頻率高,人均網購額度低于社會平均。”報告援引阿里研究院數據稱,2015年,全國2000多所高校人均網購額為1100元,低于全國平均。同時,高校內部消費水平也顯示出較大差異,211高校的人均網購額為1500元,高出全國高校平均水平的36%,985高校人均1650元。

  此外,高校快遞物流市場體現出與社會完全不同的季節特性,具有明顯的寒暑假特征,每年1-2月、7-8月物流量明顯下降。其中,11月網購達到峰值,2月網購量最少。在全國高校快遞總量的城市排名中,北京、上海、廣州排在前三位,鄭州位列第五。

  “寒暑假在家,基本上都不會網購,因為生活物品都可以跟父母一起購買。之所以會多在11月份網購,是因為‘雙11’網上購物的優惠特別高,學生本來能夠支配的生活費有限。”不少在校大學生在受訪時告訴大河報記者。

  現狀|學生代收快遞成“新職業”

  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高校大學生人均年收快遞16個,高校包裹數約占全國總量的6%,直接帶動7萬個就業機會。這樣的數據,其實也折射了近年來校園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商機。

  記者走訪河南多所高校了解到,因學校房租高、有些學校不允許快遞車隨意進出,取快遞難的現狀依然存在。因此,也催生了學生代收快遞這一“新職業”。

  河南警察學院一位大四學生小張,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因學校的特殊性,快遞車不能隨意進入,學生們只能去校門口領快遞。“各種快遞公司扎堆在門口‘擺攤’,亂得很,學生來取也不方便。”小張說。

  于是在2015年,他萌生了加盟代收網點的想法——在學校生活區,他租了一個不到20平米的房間,同時雇了幾名兼職學生,定時把快遞從校外拉回來再派送。同時,學生們還能在小張這里郵寄快遞。

  走訪鄭州其他高校,這樣的商機比比皆是,作為第一家加盟“菜鳥驛站”的高校,黃科大的快遞代收點存在了4年,校內開了兩家分店。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商業街內,也有個快遞代領點,不同于實體店,它是一款免費代領快遞送至寢室的服務微信公號……

  對此,報告也顯示,高校電商物流仍然以快遞占絕對主導,市場格局與社會相差無幾。“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與百世快遞占據了淘寶系統81%的市場份額,高于社會平均75%的總份額。報告認為,未來校園物流體系會更生態化。隨著市場服務的分級,產品將會逐漸分層,更多的個性化需求將會被激發,形成中低端產品自提,高端產品特色化、細分化、動態化的局面,真正實現校園快遞物流形態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