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午,前些天籠罩在壽光上空的烏云已經遠去,紀臺鎮唯一的安置點紀臺二中也逐漸安靜了下來。自臺風來臨,最多的時候,這里安置了16個村約5000名村民,如今,伴隨著積水的退去,安置點只剩丁家堯河村的約500名村民。
由于離丹河最近,丁家堯河村成了紀臺鎮進水最多的一個村?,F在年輕力壯的已經回村排水自救,留在安置點的則互相照應幫扶,不過也是回家心切。

壽光紀臺二中安置點,在這里吃飯的多是老年人和孩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劉云鶴攝

提前回村的村民已經開始往外抽取大棚內的積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陳晨攝
年輕人回村排水,留下的老人互相照看
丁家堯河村是紀臺鎮離丹河最近的一個村子,8月11日,丹河河水灌進村內,村民被安全轉移。由于村里的積水至今還未完全退去,一些村民依舊住在紀臺二中的安置點里。
學校的宿舍和餐廳是兩個主要活動地點,閑暇時,宿舍前的空地成了孩子們玩耍和大人們休閑的地點。“村里的年輕人都回家排水去了,留在這里的都是老人和需要照顧孩子的人?!币晃槐е⒆拥哪贻p媽媽說。
學生宿舍靠近門口的地方擺放著兩張課桌,兩名工作人員在做登記,桌子上還放著衛生防疫宣傳單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宿舍內看到,每間宿舍內放置著五到六張上下鋪的床,統一的床單讓宿舍顯得很整潔。有的宿舍空著,有的宿舍聚集著五六個在玩鬧的小孩子,還有的宿舍下鋪坐著幾個正在聊天的老人。
“我們屋的老人還沒有吃飯,我去給他們領飯了。”在宿舍樓一樓的第一個房間,丁家堯河村村民劉炳志說。他佝僂著身子,頭發已經花白,中午從食堂領飯回來后,將手中的飯分給了宿舍內的三位80多歲的老人。
“我今年76歲,是這個屋里年紀小一點的,他們行動不便,我還能照顧一下他們。”劉炳志說,一般到了飯點,所有人都會去食堂吃飯,一些身體有殘疾的或者是年齡大、行動不便的人,會有專人打了飯送過來,有時候是鎮村干部,有時是志愿者,“但也不能光麻煩他們,我們能自理的就自理?!?/p>
從村里撤出后,丁家堯河村的村民已經在安置點住了四天。雖然吃住都有保證,但劉炳志說大家天天都在盼著能回家看看。如今年輕人都回村排水,留下的他們更要互相幫助,挺過這段日子。
吃住不愁,最牽掛的還是家
弟弟提出要抱抱的要求后,13歲的丁雨晴趕緊從床上站起來,將弟弟抱在了懷中,哄逗他玩。在紀臺二中安置點的一間宿舍里,丁雨晴成了孩子頭,五六個小孩圍著她。
到8月14日,丁雨晴已經在這里住了兩晚。丁雨晴說,9月份開學后,自己就會成為紀臺二中的一名初中生,這次的安置生活,讓她提前熟悉了校園。
前幾天壽光一直在下雨。8月11日上午,丁雨晴正在家里掃水時,忽然聽到媽媽說大水要來了,趕緊收拾一下東西準備撤離。
丁雨晴家就在丁家堯河村,她趕緊收拾了幾件衣服,作業也沒來得及拿上,便跟著家人來到了鎮上的大姑家,“送完我們,爸爸又回家了。”丁雨晴說,在大姑家住了一晚后,她就跟著姥姥來到了紀臺二中安置點居住。
這幾天丁雨晴的爸爸媽媽每天白天都回村里查看家里的四個大棚的情況,晚上回到安置點睡覺。丁雨晴希望能趕緊回家,“我就想回家看看什么樣了,媽媽說等家里收拾好了就接我回去。”
村民丁洪秀說:“在這一天三頓吃得都挺不錯,晚上還吃過大包子,但還是很掛念家里的情況。一直難受,和安置點的心理醫生聊過后心情舒暢了不少,現在就是擔心孩子們。”
王石磊說,想回家是村民目前最大的愿望,因此針對這一點,政府正在協調相關部門進行房屋鑒定,也在進行清淤、防疫等工作,“只要是村里的安全沒有問題了,我們會第一時間安排村民們有序返家。”
拉呱的話題從臺風轉到生產
褚立俊身穿紅色志愿者馬甲,和其他兩名志愿者等在學生食堂外,準備著為村民安排午飯。她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自己成為一名志愿者其實是這兩天的事,“我家是紀臺鎮王牧村的,家里的大棚也進了水?!闭且驗樽约乙步洑v了災情,褚立俊才更能切身體會如今還在安置點的村民們的心情。
褚立俊說,家里的大棚有消防人員在幫忙排水,于是在家待不住的她便來到了紀臺二中當志愿者,“主要是幫著洗洗菜,打打飯,收拾一下衛生?!瘪伊⒖⊙劭糸_始泛紅,她說,“消防官兵幫我們做大事,我就來這里忙著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p>
14歲的孫明軒是紀臺二中安置點年紀最小的一名志愿者,這次和父母一起做志愿服務?!耙彩菐椭粔K洗洗菜,打掃一下衛生。”孫明軒有點靦腆。
在紀臺二中安置點內,除了穿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還有身穿白大褂的醫務工作者。
從8月10日上午,紀臺醫院和壽光市中醫醫院的6名醫務工作者和兩名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便攜帶著應急藥品以及一些簡單的醫療設備來到了安置點,而且24小時值班待命。紀臺中心衛生院工作人員介紹說,醫護人員每天都會跟村民們講解一些災后的衛生防疫知識,也會對村民居住的學生公寓進行每天兩次的消毒工作。
隨著積水慢慢退去,村民們見面拉呱的話題已經從臺風轉移到了如何恢復生產,等村里的安全隱患排查完,他們就可以回家了。很多村民表示,在安置點的這些天,心里每時每刻都在惦記著家里的情況,感謝安置點的服務,很暖心,這次的共同守護,也讓大家對未來恢復生產充滿了信心。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