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橋強”到“鋁業強”:中國鋁工業該如何走向制造強國之路

  9月29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提出新材料是十大重點領域之一。而這個路線圖所指出的23個重點方向中包括了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汽車、海洋工程裝備等都是與鋁加工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密切相關的內容。

  鋁加工業要想加快技術創新以滿足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要求,高品質、大規模的鋁產業集群是推動我們向高端發展的一種重要產業模式。但如果想充分利用好這種產業模式,使中國鋁加工業成為實現制造強國的主力軍,我們必須要正視當前中國鋁加工業發展所遇到的瓶頸——為什么我們擁有全世界一流的硬件設備,卻生產不出一流的產品?

  拿汽車鋁板為例,中國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最先進的鋁板帶熱連軋生產線,但至今還沒有一條國內企業投資的成熟產業化生產線。近幾年,汽車鋁板在全球市場上已經從2010年的幾萬噸增長到現在的三、四十萬噸,今后幾年還有可能成倍增長。面對這個爆發式增長的市場,我們卻始終處在被動跟蹤狀態。

  我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鋁業大國,鋁加工業在產量、裝機水平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離鋁業強國還有一定的距離。一般的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產品短缺,不能滿足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的高速持續發展,需要大量進口。2014年中級深加工產品的比例占鋁加工產品總量的10%左右,高級深加工產品即精密加工的可供裝配的零配件如車輪、電子產品零件、軌道車輛等所占比例不到4%。雖然某些企業或某些單一技術達到或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整體水平參差不齊,技術支撐能力有限,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為什么中國鋁工業的發展會出現如今這樣的尷尬局面?或許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生產規模擴張了,但是人才沒有擴張,發展思路沒有擴張。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主任王國軍犀利地指出:“最深層次的原因是短視!”

  王國軍認為,造成中國鋁加工業技術發展瓶頸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鋁加工企業舍不得在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上進行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原因是絕大多數企業認為投資周期越短越好。“我們總是說缺乏人才,那我們為什么不入手把人才培養起來?為什么沒人去做這件事呢?因為沒有有這種格局、胸懷、情懷的人才培養隊伍存在。再者,技術創新的根源在于體制,制約企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當我們真正想培養人才時候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可抗的阻力。”王國軍不無擔憂地對記者說:“無論是從國家層面上還是從鋁加工從業者層面上說都應該有一個憂患意識,我們不能只追求短期逐利,而是要追求一個良性的經濟循環和正確的產品研發價值導向,這樣才既能解決人才短缺和技術創新的問題,企業也得到了利潤,國家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從當前我國鋁加工業發展格局來看,這需要一個過程。”

  如何更好地沿著路線圖的指引,提升“中國制造”,破解人才瓶頸?從記者采訪魏橋鋁電有限公司銷售總公司總經理趙前方的回答中我們能深切體會到企業正在為實現這個目標所做的努力:“魏橋年產76萬噸高精鋁板帶生產線產品目標就是高端、一流,為保證產品高質、穩定,我們正在面向全國招聘相關專家和技術工人,同時配套一系列激勵和培養機制,解決人才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