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更要有能用好設備、懂技術的人。在過去注重規模擴張的高速發展時期,鋁加工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有不少欠賬。我們缺乏大量嫻熟的產業技術工人,缺乏高端科技人才,這成為制約我們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最關鍵因素。要想在整體上提升中國鋁加工業的產品層次需要有大量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支撐,必須先在人才質量上提高一個層次。一方面鋁加工企業要認識到企業本身是職業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努力加強技能人才的培養,努力培養高水平的產品研發團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機構要轉變觀念,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把研發成果和推廣應用向鋁加工企業延伸,重視技術、管理相結合的復合型科技人才培養。
不僅僅是在人才本身培養上的短視,當前我國許多鋁加工企業發展思路局限,總是指望靠短期項目來盈利,缺乏長遠的產品研發戰略,沒有精深鉆研生產技術的耐心。內蒙古蒙東鋁及新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海石說:“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做基礎研究的基本沒有,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之上開始搞研究,總是在模仿別人做出的東西。仿是一個過程,但我們不能無限地仿下去。”
創新動力的不足最后也將導致一個企業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低水平重復建設也許有利可圖;在如今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這種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最容易在市場的重新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銀邦股份金屬層狀復合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德敬跟記者聊到:“我一直欣賞德國的模式,公司不大,產能不大。雖然我一輩子可能就這么大的產能,但是我越做越好。任何產品都有它的不足,德國企業的做事方式是在自己一開始的模式和水平基礎上不斷地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產品。誰都不會睡一覺明天醒來就發明一樣全新的東西。我們中國的鋁加工企業也可以采用這種思路,在不斷完善自己產品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嚴榮慶也有著類似的看法:“不管是加工行業還是冶煉行業,各家鋁企業都要瞄準自己最強的那一當面去做,在開始做一件產品時,就要下決心把它做好,做專做精。”
加工環節是創造有色金屬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加工水平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當鋁加工業已發展到同質化競爭加劇、勞動力優勢逐漸喪失的階段,一些有能力的企業何不放長眼光借“中國制造2025”之風嘗試著換個活法?從廣度聚焦到深度,不再圖一時短利新增或擴大一般產品產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將目光專注于市場需求短缺的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這既有利于企業本身長遠的生存和成長,又有利于提高精深加工產品占整個鋁加工產品的比例,優化鋁加工行業的產業結構。進而推動我們成為鋁工業強國,邁入制造強國。
魏橋是已經沖到了世界鋁工業舞臺之上的“尖子生”,濱州5000億級鋁產業集群是正在沖向世界鋁工業舞臺的“優秀班集體”,他們給中國鋁工業的前進帶來了極強的示范作用和推動力。但如果我們想要真正以鋁業強國的身份頂天立地地站在世界舞臺上,需要的是整個鋁行業在產品技術研發水平的突破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
當我們能夠用一流的硬件設備生產出一流的鋁產品的時候,當我們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開始被別人跟蹤模仿的時候,才是成為世界鋁業強國之時,或許也是中國成為制造強國之時。期待到那個時候,無論經濟形勢遇到寒冬還是酷暑,我們的行業都將四季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