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城市里樓房越蓋越高、越蓋越密。在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城里人也無奈地發現,伴隨居住方式的變化,鄰里關系漸漸疏遠了,往往變成了“點頭之交”,甚至是“從貓眼里看世界”。
但是,鄰里交往作為溝通情感、舒緩情緒的方式之一,恰恰又是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在鋼筋水泥里,我們的鄰里關系將何去何從?這不僅是個人生活的情感需要,也是社會管理的重要課題。本報記者選取了青島市的多處新、老社區,蹲點調查。
新老小區的溫情反差
水餃、豆包、小豆腐、菜團、粽子……
4月25日,青島市市北區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鄰居節。在海琴社區居委會辦公室內,幾十名居民各自帶來一道自己做的具有民間特色的面食或菜肴,來了個“好鄰居廚藝大比拼”。大家邊吃邊聊,場面熱鬧。
“哎呦,好吃!”吳金峽大姨做的菜團受到普遍歡迎,一會就被搶了個空。她說,現在,很少有城里人會做這個東西了,有的可能連聽都沒聽過,自己特意做了很多,讓大家都嘗嘗。
海琴社區是一個老社區,共有居民3200戶、102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超過2000人。居委會主任夏玉波說,由于居民多是原來印染廠、國棉廠等老國有企業的職工,相互比較了解,聯系比較密切,即便是后搬進來的,也受這種氛圍的影響,比較能融入社區。
說是鄰居,但吳金峽和周美英、徐淑英并不住一個樓座,而是分別住在不同樓上,相互串門還要走上一段,但這并不影響她們成為好朋友。
“我老公去世后,多虧吳姐幫忙。”徐淑英說,當時,吳金峽不僅幫她料理丈夫的后事,還經常過來陪她聊天,幫她排解痛苦。說這話時,兩個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徐淑英說,自己有兩個女兒,但不住在一起,自己有什么心里話,更多的是和鄰居們說說。
當然,并不是所有社區都像海琴社區一樣,鄰里關系比較密切。如今在青島,很多居民搬進高樓之后,往往關門閉戶,和鄰居缺乏交往,有的甚至門對門住著都不認識。
城建·竹韻山色小區位于嶗山區,是一個新建的商品房小區。從外面望去,一棟棟洋房和小高層比鄰而立。在宣傳語上,這個自稱面向城市精英的新建小區,力在幫助業主實現美好居住夢想。
從硬件上說,城建·竹韻山色外觀漂亮,戶型適宜,電梯直通住戶,居住條件不錯。但在鄰里關系上,這里的居民并沒有感到太多溫情。
“很多鄰居,我都不認識。”居民陳先生說,自己工作較忙,每天早上7點多出門,晚上7點多才回家,回到家后,就想好好休息休息,很少和鄰居接觸。陳先生喜歡打籃球,很想在社區找幾個球友,但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只好作罷。
接觸少也帶來信任缺失。有一次,陳先生低頭在包里找手機,不經意在鄰居家門口逗留了一會,結果,女主人瞅了他一眼,非常警惕地把門關上了。
鄰里疏遠,原因復雜
隨著城市建設提速,特別是大規模的老城區和城中村改造,越來越多青島居民搬進了新樓房。居住方式的變遷,給鄰里關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原先在人際交往中占據重要位置的鄰里關系,逐漸走向平淡、疏遠、甚至冷漠。
“搬進樓房之后,鄰里關系確實淡了。”市北區龍潭路社區居委會主任郭鳳英介紹,龍潭路社區是一個老社區,絕大多數是本地居民。本來,這里就是大雜院,誰家有個喜事,門口圍著一大群;誰家有點難,大家都來搭把手。后來,老城區改造之后,大家住進了樓房,居住條件普遍好了,但是,鄰里交往疏遠了。關上門,每家每戶自成一體,外人就很少接觸了。外邊有個動靜,就隔著貓眼看看。
分類來看,青島城區居民的住房主要分為新建商品房小區、單位宿舍、城市居民的回遷房小區等不同類別。總體來說,老小區的鄰里關系要比新小區融洽一些。
“老小區,人與人之間還是比較關心。”夏玉波介紹,海琴社區鄰里關系比較密切,很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這里的居民多是老國有企業的職工,大家把老國有企業的那種氛圍也帶到了社區。并且,這里老年人比例較高。白天,上班的上班了,上學的上學了,社區里就剩下“一老一小”,大家閑余時間多,也有情感需求,比較容易組織起來。特別是,現在有活動場所了,大家更愿意往社區靠攏了。
另外,社區居委會在老小區鄰里關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1998年,夏玉波就開始擔任海琴社區居委會主任,是青島有名的“小巷總理”。她介紹,社區只有5、6個工作人員,人手非常緊張。于是,他們就動員黨員、居民參與進來。居民成立了溫馨家園協會、文體協會、新市民協會等10多個協會,不僅加強了交流溝通,也解決了不少鄰里問題。
與老小區不同,新小區往往住戶來源較多,原本互不相識的人住在了一起,年齡結構、文化水平、生活經歷等都不相同。特別是,小區居民以年輕人居多,平時忙于工作,即便到了周末,要不在家補覺,要不外出放松,和鄰居沒有太多交集。
另外,新小區多是封閉小區,門禁管理嚴格,小區管理由物業擔任,平時主要是負責衛生、停車等問題,比較少像社區居委會那樣組織一些鄰里活動。
當前,鄰里關系疏遠已經成為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展開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社會學者普遍認為,鄰里疏遠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第一,人們對陌生人懷有戒備心理,下意識地避免和陌生人說話;第二,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們工作、學習繁忙,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和鄰居多交往;第三,社會流動性增強,不同情況的人住在一起,彼此之間的感情從零開始,增加了交往的難度。
還有的研究者著眼于空間形式對鄰里關系的影響。他們認為,鄰里關系與空間形式息息相關,現代居住區的住宅層數越來越高,建筑密度越來越大,這樣高密度的居住方式,導致公共空間變小,大大減少了人們交往的機會。城市社區建設,應當在保證私密性的基礎上,強化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
鄰居節是個好方式
2011年11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鄰居。并且,80.9%的人感覺鄰里關系越來越疏遠了。
在現實中,鄰里關系疏遠,也導致各類矛盾不斷出現。私占綠地、噪聲擾民、爭搶車位、寵物惹事等,成了引發鄰里矛盾的常見問題。
盡管鄰里關系存在各種問題,但在內心深處,人們還是非常渴望鄰里關系能夠融洽。“在鄰里關系上,現實情況和內心需求差距較大。”市北區宣傳部副部長孫宗強表示,在社區里,大家都想追求友善、互助,但又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找不到出路,往往只能一聲嘆息。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候就隔著一層窗戶紙,一旦捅破了,也就建立起聯系了。但在生活中,往往由于接觸機會少,或者是主動接觸意愿不強,導致相互生疏。
鄰居節就是市北區改善鄰里關系的一大嘗試。九年來,這一全省首個鄰居節常辦常新,覆蓋面越來越廣,影響力越來越大。每年春天,居民們就以社區為單位,舉辦各種活動。現在,鄰居節已不是僅局限在每家每戶的“小鄰居”之間,還擴大到小區范圍內的學校、企業、部隊,甚至外國友人也參加進來。今年,市北區各個社區共將舉辦“鄰里踏青游”、“社區趣味運動會”、“鄰里同種友情樹”、“好鄰居百家宴”等600余項活動,持續18天。
龍潭路社區居民袁愛慧說,有了鄰居節這個平臺,大家相互交流、了解的機會多了,鄰里關系更融洽了。
孫宗強認為,鄰里關系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卻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在鄰里關系上,社區扮演著“黏合劑”角色,區里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社區在融洽鄰里關系上發揮更大作用。
政府之外,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也開始探索,注重在小區內規劃建設公共空間,并針對居住群體的特點開展公共活動,以求打破鋼筋水泥的隔閡。
市北區萬科·金色成品小區是一個新建商品房小區,于2009年底開始入住,已有住戶1600余戶,年輕人占到87%。小區內配套設施完善,有2處室內活動室,還有籃球場、兒童娛樂場等9處室外活動場所。
青島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蘇博介紹,針對年輕業主,小區物業組織了學習垃圾分類、播放露天電影、文明養犬大家談等比較時尚的活動。小區居民也根據自身需要、興趣,自發組成了籃球社、攝影小組、媽媽團等團體。在聯系方式上,除了日常交往,年輕人們還在網上建立了自己的微博、論壇。
■記者手記
鄰里冷漠也是一種“城市病”
當今,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鄰里冷漠與交通擁堵、霧霾天氣等一樣,也是“城市病”的一種。
盡管,這種城市病并不是肉眼可見的。但是,它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往小了說,它會造成人們情感上的孤獨,影響生活質量的提高。往大了說,作為基礎社會關系,鄰里不和睦還會引發矛盾糾紛,影響社會穩定。
現代城市社區或許早已超越了費孝通筆下“熟人社會”的經濟基礎,但時代的飛速發展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付出“淡漠感情”的代價。治愈鄰里冷漠,重拾社區“鄰里情”,是當前社會管理領域的重要課題,需要政府、房地產開發企業、居民等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作為政府,應當將鄰里和睦作為一項責任。市北區舉辦的鄰居節就是一種增進鄰里關系的良好探索嘗試。對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不能為了經濟利益一味追求高容積率。而應該重視居住環境的品質,在規劃建設中多增加公共空間,在日常管理中多促進鄰里交流。其實每個人都有一顆渴望溫暖和交流的心。因此,改善鄰里關系,需要我們每個人打開心鎖,放棄矜持,邁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