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記者走進東營市市容環境衛生處,只見一排排橘紅色的清掃車停滿了小院。在一間掛有“張金海創新工作室”門牌的辦公室里,張金海正埋頭于一沓密密麻麻做滿標記的繪圖紙中,忙著完善“公廁智能節水多介質循環沖洗裝置”設計方案,這是他將要申請的第17個國家專利。
中等個、黑瘦、有些靦腆,張金海那顯著的膚色很容易讓人猜出他的職業,但也易低估他的實力——已經手握16項國家專利的發明家。在山東,張金海是唯一一個有“創新工作室”的環衛工人。
說起正在研究的項目,張金海一下來了興致: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同類設備,容易出現管道堵塞的情況,這套發明可以讓化糞池污水經過簡單處理,成為凈化水,實現廁所內部用水自身循環。而且,利用泡沫封堵便池排污口,廁所內的異味也能得到徹底祛除。“以后,即便公廁建在家門口也不會因為異味難耐而擾民,可以掀起第二次‘公廁革命’。”
十年前,正是張金海用他的“張氏標準”給東營市的公廁下了全新的定義,掀起了東營市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公廁革命”。
1993年,張金海從部隊退伍成為一名普通環衛工人,掃大街、掏化糞池,各種臟亂臭的環衛活,他一個都沒落下。“開始掃街時,我就喜歡改裝清潔工具。”張金海說,別人掃大街想的是怎么把街面清掃干凈,他滿腦子想的卻是:如何調節掃帚的角度?如何清掃最防塵?一把大掃帚都能拆拆裝裝無數遍,直至達到最省勁、最好用的效果。記者在張金海的辦公室看到了各種“神奇”的環衛工具:可以伸縮變形的大掃帚、不用蹲下彎腰的撿拾器……
“就是憑著一副死腦筋的愛鉆勁兒才上了搞發明的路。”張金海的老婆總喜歡這么揶揄他。
在所有發明中,張金海對廁所“情有獨鐘”。2003年張金海發明了“紅外線公廁感應器”,實現自動感應出水沖廁,后來又發明了分體式紅外感應便池沖洗器,將電磁閥與感應器分開,放到一個固定的管理室里,解決了電磁閥不易安裝、維修,容易發生腐蝕、凍裂的問題,還實現了75%的高節水率,東營市東城區30個公廁都實行了這種改造。
除了公廁,2008年開始,張金海有了一塊新“陣地”——生活垃圾處理場。記者隨張金海來到位于距離東營市東城區市中心12公里的一處近郊垃圾場,眼前是各種生活垃圾堆成的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小“丘陵”,迎面撲來一股說不清的濃重酸腐惡臭味,熏得人頭暈目眩,還沒到夏天,這里已經蒼蠅滿天飛,遠處一座小山上垃圾發酵產生的沼氣還冒起了一縷縷白煙……
如今,張金海現在天天都要泡在這些垃圾堆里,指揮調度如何處理垃圾,每天回家,女兒都叫他“臭爸爸”。山下的垃圾檢測站是個只有幾個平方的小板房,48歲的環衛工人趙善軍說,“剛來了,誰都犯惡心,但金海每天比我們來得都早,這活兒不光是臟,還是個技術活兒,怎么倒車最省勁兒,往哪填埋最方便,都是他教的。”
與一堆垃圾做伴,張金海也沒忘了搞個小發明。針對處理垃圾滲濾液的原水罐在冬季經常因為低溫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他在垃圾滲濾液的原水罐中加入提升水溫的熱交換系統,現在東營市垃圾場原水罐中的進水溫度可以常年保持在15度以上,這套設備也成了當時江北唯一一臺全年不間斷運行垃圾滲濾液處理設備。
“說實話,我的發明并不高深,都是實用性專利,每一個留心的人都能做到,現在就覺得自己文化知識有限,等工作不忙了,真想多充充電。”張金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