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與2012年,霧霾來襲。數據依舊高進:大村店2011年產量7.8億只,產值10億元;2012年飆升到9億只,產值11.1億元。
黑玉芳等多名口罩老板告訴早報記者:近幾年由于環境惡化,口罩銷量出奇的好;以往都是春夏囤貨,冬天才開始銷售,最近幾年從春天就開始發貨了,“最近幾年天氣不好,大人小孩都喜歡買個口罩戴戴,至少可以防風沙、灰塵嘛,總比不戴好。”
早報記者發現,如今中國口罩銷售的淡旺季與空氣污染期幾乎完全重合在一起。姜秀彬說如今5月到8月是口罩銷售的淡季,其余已全是旺季。而我國霧霾、沙塵暴、嚴寒的肆虐期正好多集中在8月至來年4月。
如今,雖然尚沒有一份國字號的權威調查載明空氣污染、與空氣相關疾病的流行在推動口罩銷售暴漲中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少,但現實中沒人能否認它們推動了口罩業向前邁進。
數據顯示:時至今日,大店村712戶人家,有300多戶從事口罩生產及配套產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現在,“元老”姜子光都在羨慕當今的口罩市場,感慨:“當時我們(1990年代)的銷量很小,現在銷量大得都嚇人,是過去的幾百倍。”而姜秀彬現在的口頭禪是:“退回20年,做夢也想不到做口罩就能把大店村帶富。”
2013年:
日產360萬只仍供不應求
2013年1月,持續覆蓋全國大部的霧霾天氣再次帶火了口罩。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口罩賣到脫銷,而大店村的口罩工廠也一直在開足馬力加班加點進行生產。
口罩廠老板孫偉剛說:每年1月份本應是閑下來購年貨的季節,但因為嚴寒、霧霾等因素的影響,仍然要開足馬力一刻不停地生產;大店村是浙江義烏小商品城口罩的主要供貨商,2012年11月至12月義烏口罩銷量增長5.4%,進入今年1月則出現爆炸式的增長,令商家措手不及,大店村的訂單,就像雪片一樣不斷傳來。
姜秀彬告訴記者:全村開足馬力,一天有360萬只口罩下線。然而,眾多口罩大戶還在抱怨,仍滿足不了客商的需求。
進入4月,H7N9禽流感再次來襲,長三角地區市場上的口罩銷售再次暴增。姜立一等村民昨日稱目前H7N9對口罩銷量的拉升還沒有反饋到訂單上來,日后到底會有多大的影響,還要看疫情的發展狀況。
不出意外的話,2013年注定又是一個收獲的年份。說到今年的銷量,42歲的姜瑞香臉上憋不住笑意:“今年春天賣得最好,應該就是因為霧霾和風沙。我們2月27日開始做的,一周都賣掉了4萬多只(口罩)了。”
3月8日,早報記者在大店村偶遇兩名經銷商,他們稱近幾年口罩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日趨走俏,銷量喜人。
姜秀彬說,口罩的主要銷售區域早已突破了西北和東北;前些年污染較重的華北也成為了口罩銷售的重點區域;最近幾年,人們對空氣質量和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強烈,口罩的銷售范圍越來越廣,現已銷遍全國。
大店村的口罩不但占領了國內市場,還走向了世界。據《大眾日報》2011年12月28日報道:大店村的口罩還遠銷美國、日韓等多個國家,逐漸形成了以北方市場為主、南方市場為輔,逐步擴大國外市場的銷售格局。
早報記者在采訪期間獲悉,一些后入行的大店村人,大都跺著腳遺憾未能早幾年進入口罩業,錯失了大筆財富。而另一些早期從事口罩業但在2000年左右轉行的村民,則在悔恨當初低估了沙塵暴的持續影響力,也沒能預料到非典、禽流感與霧霾的來襲。
雄心:
空運口罩到全國各地
2012年3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店村向上級部門申請了國家口罩產業基地,2012年底,獲中國工商業聯合會批準。
回望改革開放初期,大店村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和畜牧養殖業,剛夠解決基本溫飽,201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已達到18273元,擁有私家轎車、運輸車300多輛,村民的生活質量已走在了膠東街道53個村莊的前列。膠州市官方認為大店村創造了一項奇跡:小口罩做成了大產業。
大店村還帶動了15個鄰村農民實現致富增收的夢想。目前,大店村口罩業共提供6000個就業崗位,其中吸納周邊村莊勞動力及外來務工人員4000多名,每年可為他們增收2000多萬元。
自2011年始,膠州市政府就在積極引導大店村進一步擴大生產,上規模、上項目、上檔次,由粗放式的個體戶經營方式逐漸向集約式的大規模、大設備、大廠房的產業集群方式轉變。
為此,政府積極聯系銀行等金融機構,拓展企業的信貸融資渠道,尤其是扶植新上口罩生產業務以及沒有成立公司、工廠的個體戶。
3月11日,早報記者再次見到姜秀彬時,他剛從銀行辦事回來。一問才知道,是以口罩協會為擔保,為4戶口罩作坊貸款800萬元用于存儲貨源。姜秀彬說,大店村已經揮別了過去融資難的歷史,獲得了越來越多銀行的支持,“現在銀行都愿意給我們貸款。”
姜秀彬告訴早報記者,今年膠東國際機場的地點已經定下來,大店村在建設范圍之內,按照政府的要求,大店村會被拆遷;然而政府又不希望大店村的口罩事業就此止步,打算擇址另建口罩產業基地。
姜秀彬說大店村人的計劃是:“等機場建好了,我們打算在機場附近建個產業村,在那里接活兒做活兒,空運口罩。雖然空運成本高,但是速度快,客戶可以當天收貨。”
13年持續不斷的“利好”刺激,已吊大了大店村人的胃口。如今,姜瑞濤、姜立一、姜永明等口罩老板們大都在計劃著招工擴產,而姜秀彬則認為口罩業是富民產業,對于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2009年姜秀彬曾告訴《經濟日報》的記者,“大店村的市場主要在北方的13個省份,據調研這些地區防塵和保溫的口罩市場需求每年在4億只以上。”當年,大店村的口罩產量已達4.8億只。然而,口罩市場的需求量卻一直在膨脹,大店村年產9億只的產量依舊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如今,“經驗豐富”的大店村村民都吃不準:未來還會不會出現新的空氣“利好”事件,高速膨脹的口罩需求,到底還能持續多少年。
13年里,大店村人真實體驗到了“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年代”這句話的哲理。黑玉芳說:“干我們這行,空氣質量下降越嚴重銷量越好。”然而,近幾年沙塵暴與霧霾也開始頻繁襲擊山東與大店村。村民的心態已愈發矛盾起來,黑玉芳等人說:“我們還是希望環境能夠好點,畢竟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少賺點也沒關系。”
秘密:
“戴了,總比不戴強”
姜秀彬說,口罩分民用、勞保和醫用口罩三大類,大店村生產的是民用口罩,具有防塵、保暖、時尚三大作用。
他告訴早報記者:“2003年就有記者跑來采訪,問我大店村生產的口罩能不能防非典,我當時就給他解釋了,我們的口罩只是防塵保暖用的民用口罩,并沒有防非典的功能;2006年又有記者來問我們的口罩是否防禽流感,我也回答依舊是‘不能’;當然,我們的口罩也不能防這兩年火熱的霧霾,只有專業的防塵口罩才能做到這一點。”
既然大店村的口罩不能防非典、禽流感還有PM2.5,那為何大店村還能借此“利好”實現了口罩銷售大暴漲?
姜秀彬等數名口罩大戶說,客商是心知肚明的,但客商總認為“戴了這種口罩,總比不戴要好”,且末端用戶購買強勁,市場火爆,所以口罩還是大賣了;此外,民用口罩與醫用口罩的“模糊”,也讓大店村占了不少的便宜。
“不說能防,也不是不能防”、“戴了,總比不戴強”……成了大店村人對外人解釋民用口罩與醫用口罩之別的說詞。而早報記者調查發現,膠州市濱海口罩廠、膠州市夢思得針織廠等諸多大店村的口罩廠,均將“防塵口罩”放在了產品簡介的首位。
據公開信息,像N95這類專業性口罩存在巨大的市場缺口。然而,姜秀彬說能防PM2.5的專業口罩屬醫用口罩,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的作坊式大店村,目前沒有技術條件與準入資格生產能防PM2.5的專業口罩。所以,大店村一直在研究民用口罩的新技術、新樣品,并沒有想向醫用口罩靠攏的意向。
缺席專業防塵口罩的大蛋糕,大店村似乎并沒有覺得多少可惜。姜秀彬等十余名口罩大戶說:“現在的業務已經供不應求了,民用口罩市場之大,足夠大店村未來的發展。”
背后:
民用口罩缺國家安全標準
翻閱過往報道,大店村在高速擴張期間曾被曝在原料上使用廢舊的下腳料。姜秀彬告訴早報記者,2003年口罩質量出現過問題。一些村民回憶,省里、市里的技術監督部門來了,他們才清楚,大店村干了10多年的口罩行業,原來是新興行業,仍未有行業標準。
為了防止問題口罩再度發生,2004年大店村成立了口罩協會。姜秀彬說:“我們成立協會主要是為了規范口罩的價格和保證生產質量,我們也統一了口罩的質量標準。”
然而,今年3月4日《青島早報》的一篇文章稱:青島的霧霾天氣讓口罩成了熱銷品,記者走進大店村調查發現一些口罩出身不明,還有的口罩竟是廢料漂白而成的。
姜秀彬告訴早報記者,現在國家對民用口罩沒有一個統一的執行標準,“我們現在正在向中國工商業聯合會申請國家標準,目前執行的還只是山東的地方標準。”
姜秀彬認為,大店村未來的阻力并非來自市場,而是“民用口罩的標準”。
何以如此?姜秀彬解釋,非典過后的2004年,山東省出臺了地方上的民用口罩標準,國家至今沒有安全標準,只是在《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中,將口罩列為《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品》,與襪子、內衣等物的標準一樣,已滿足不了這個行業的需要了。
姜秀彬說,其實,他們仔細比較過,按照山東地方標準生產的口罩,已經達到了防非典的標準,可是,他們并不敢標明有醫用口罩的功效。
大店村也正在遭遇著內憂外患:因幾乎沒有技術壁壘,近年來江浙地區也有一些村莊在效仿并與大店村分羹;村里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沒有做口罩生意,一是因做口罩累,二是覺得太土,在村里做口罩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婦女和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