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處防波堤內全是沙土
相關部門連夜封堵棧橋
棧橋塌陷的消息一出,引起了島城市民的強烈關注,如今風雨已過,如何修繕受傷的沿海設施,成了接下來的工作。據市南區城市管理局副局長李義介紹,在連夜完成對棧橋50米塌陷處的封堵后,將盡快制定修繕方案,并組織施工。“需要注意的是,棧橋要進行加固維修,而并非傳言中的拆除重建。除棧橋外其他沿海受損區域,如奧帆基地、太平路防波堤、八大峽,將在7天內搶修完畢。”
A 連夜封堵棧橋塌陷處
5月27日,棧橋塌陷的消息成為市民關注熱點,當天早上6點多,棧橋便拉起了警戒線,禁止游客進入。27日晚上8點,記者到棧橋回訪時,發現已經有藍色圍擋封閉起來,并掛上了“橋內施工,禁止入內”的紅色警示牌,政府工作人員也在現場警戒,避免游客入內帶來危險。在27日的采訪中,市南區城管局工作人員便提到,會先組織一次搶修,避免塌陷擴大。
28日上午9點,記者再次來到棧橋景區,現場已經出現了施工車倆,一臺挖掘機停放在塌陷處的橋面上,塌陷處已經被石塊填滿。據市南區城管局副局長李義介紹,在棧橋塌陷事故發生后,市南區在5月27日晚上便組織了一次緊急搶修,連夜完成了對塌陷處的封堵。“為了防止海浪繼續掏空塌陷橋面,27日晚上,我們組織車倆,連夜拉了24車、共計375立方石頭,對棧橋塌陷處進行了回填,避免了海浪拍擊產生新的損害。”李義說,經過現場仔細勘察,最終確認棧橋受損橋面長度為50余米,此次風暴潮并未造成人員傷亡。
“5.26”風暴潮除了給棧橋造成了嚴重損壞,還對沿海的防波堤形成了重創,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棧橋東側太平路的防波堤,27日采訪時,那里已經有幾十平方米的塌陷面積。5月28日記者再去回訪時,已經看到有人開始維修,人工先行清理壩體中塌方的石塊。
B 海浪大是造成破壞主因
在28日下午的新聞通報會上,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市氣象局的專家也對“5.26”暴風雨、風暴潮進行了分析,特別是針對造成的強破壞查找了氣象方面的原因。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高級工程師劉清容介紹,造成棧橋等沿海設施損壞的主要原因,是高潮位情況下近岸海浪的破壞所致。“5月26日夜間到27日上午,受江淮氣旋出海影響,島城近海出現了50厘米至70厘米的風暴潮,因為恰逢天文大潮期,沿岸的最高潮位達到了5.2米,接近青島警戒的最高潮位5.25米(1997年出現)。而從常見的潮位看,一般最大潮位出現在中秋節后兩天,但最高潮位也不到5米,往往在4.9米左右。所以,此次風暴潮推高的潮位超過平時。”
劉清容告訴記者,受風暴潮的影響,青島沿海出現了最高5.2米的海浪,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大約從26日23時至27日10時,持續近12個小時,隨著氣旋減弱、遠離,浪高才逐漸變小。“沿海設施損壞嚴重,從海洋影響的角度看,主要是潮高、浪大兩個因素疊加在了一起,從而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據劉清容講,理論意義上一年會有一次大浪過程,而5月26日出現的風暴潮便是典型的大浪,“青島近海的平均浪高一般在0.5米左右,所以5.2米的大浪也算罕見。”至于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劉清容說并不好預測,因為如果有臺風等天氣的影響,也不排除再有大浪的可能。
C 其他受損區域7天搶修完
風暴潮過去后,如今大家更關心的是受損設施的修繕問題。5月28日,市南區城管局副局長李義告訴記者,目前已經完成了對棧橋塌陷處的封堵,接下來將進行大修方案的制定及施工。“當前關于棧橋的維修話題,社會上有不少說法,可以告訴大家的是,自從1998年市政府組織對棧橋大修后,到目前為止沒再進行大修。市南區政府在2012年底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過今年五一前對棧橋實施加固維護大修的工程計劃,但因為涉及海上建筑物施工技術的特殊性及文物保護的高要求,該工程目前還處在前期論證招標階段,未正式開工。”
李義介紹說,當前青島市區兩級有關部門正在加緊論證棧橋加固維修方案,爭取早日開工。“需要跟市民說明的是,此次棧橋修繕并非傳言的拆除重建,只是進行加固維修,預計工期至少3個月,如果出現惡劣天氣狀況,工期可能會延長。在施工期間,棧橋將實施封閉,希望市民和游客能理解配合。”
李義說,除了棧橋需要修繕,此次風暴潮還對奧帆基地、五四廣場、澳門路、太平路防波堤、八大峽等海邊設施造成了損壞,而這些區域將在一周內完成搶修。“在搶修的同時,市南區還將對前海一線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排查整治,做好防大風、大浪的工作。”
◎延伸閱讀
防波堤內咋全是沙土?
市民將大暴雨之后的焦點對準棧橋的同時,在棧橋不遠的觀海堤同樣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門話題,5月28日,細心的市民發現,在被沖毀的棧橋不遠處,太平路觀海堤壩也出現了一個大洞,坍塌后呈現在市民面前的,則是一排石頭下面藏著的一大堆沙土,上面蓋石頭,下面全是沙土,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市民就此提出了質疑。
“海堤坍塌了才看見真相,原來觀海堤只是在表面覆蓋了一層石頭而已,下面全是沙土啊,這么多年是怎么抵得住海浪沖刷侵襲的,真是讓人很難理解。”市民劉先生說,“如果海浪沖刷一個大洞之后,繼續沖刷,那整個觀海堤就沒有了,沙土全都被大海卷走了啊。”
對此,記者采訪到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田教授,她告訴記者:“一開始我看到關于棧橋和觀海堤照片的時候,也感覺很不可思議,一層石頭下面填充的沙土,照片當中石頭留下了,沙土被沖刷走了,應該是在暴雨之前,沙土就開始慢慢地被沖刷掉了,最后才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記者隨后采訪到市南區城管部門,該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市民口中的觀海堤,其實是防波堤,它在建國初期的時候就是這樣了,一直沒有大修過,最開始這一部分的管理并不在市南城管這邊。”
對于一層石頭出現縫隙,并逐步“蠶食”石頭下面的沙土的問題,該負責人解釋說:“這在當時修建的時候,可能是考慮減緩海浪的沖擊力,石頭和石頭之間留下縫隙,可以很大地減緩海浪的沖擊。”
對于下一步的修復計劃,該負責人介紹說:“下一步我們將采用水泥灌漿的方法,對防波堤進行修繕,采用水泥灌漿效果要好得多。”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市南區城管部門將對轄區內從團島到嶗山的防波堤進行清查,清查后對存在安全隱患的防波堤進行修繕,“我們昨天進行了緊急排查,下一步打算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對轄區內的防波堤和損毀的部分進行修繕。”該負責人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