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東:東夷民族率先進入文明期的表現大體有哪些?
丁再獻:這個問題,我的家兄丁再斌(古漢語文學研究專家、東夷文化學者)已有論證:五千年前,東夷的手工業已經比較發達,“農民工”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當時已經能夠加工出許多精美的玉器和其他材質的工藝品、禮器。從大汶口文化時期工匠們的隨葬品來看,幾乎所有工匠的墓穴中都有手工業生產工具和農具同時隨葬的現象。這一事實證明,從黃帝時代以前,“農民工”在東夷就已經流行:他們既是工人,又是農民,農閑時做工,農忙時又忙于農活。這種“農民工”現象一直持續了五千余年之久,直到今天他們仍然占中國工人總數的50%以上,成為工人隊伍的主力軍。這是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特有的文明現象。如果把這種勞動力密集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稱作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話,那么這種亞細亞生產方式從大汶口文化時期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農民工也始終伴隨著這種生產方式,一直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如果以春秋時期土地私有化來界定東夷的社會形態,則必將把東夷的五千年文明史砍掉一半,這顯然是不公正的,因為五千余年以來,東夷的這一生產方式始終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不管生產資料的占有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管城頭的“大王旗”如何變換,這種生產方式卻始終占據著統治地位。如果不承認這種生產方式就是文明,那就等于把整個五千年文明歷史全部否定了,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五千年前農民工的存在,又確確實實證明了當時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于是商品的交換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只不過這種交換不同于古希臘奴隸社會的掠奪與壓榨混合的野蠻交換,它是東方特有的以“抱布貿絲”為主要形式的文明交換。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多數家庭的女主人幾乎都有紡錘隨葬,說明當時的社會分工在家庭中已經十分普遍。這種家庭內部的分工形式,也就決定了東方所固有的商品的交換形式。這樣的分工形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期,在延安大生產運動時得到進一步發揮,延安的軍民幾乎全部參與了開荒種地紡線織布的勞動。但是即使軍隊的參與也是沒有改變自給自足的生產目的。從這一生產和交換的形式來看,五千年文明是一條源遠流長從未間斷的長河,是不應該隨意斬斷的。
二、關于東夷文化源頭論
新浪山東:由您撰寫,被譽為劃時代文化巨著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提出了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主要源頭的論斷,請問您有何論據?
丁再獻:關于長江和黃河的源頭,歷來就有爭議。從《山海經》以來的歷史資料可見,中華民族尋找長江、黃河源頭的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2009年7月14日,在經過大規模的考察之后,專家評審委員會根據確定源頭的標準和方法,確定長江正源為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當曲,黃河的正源為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側的卡日曲。至此兩條地理長河的源頭終于有了結論。對于文明歷史源頭的探尋時間則更久。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就曾到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們的故里做過實地考察。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工作更是沒有停止過。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中國文明歷史的源頭也越來越清晰:她就在母親河黃河的入海口南側,史前東夷文化的發祥地,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大地。而上述東夷文化的四個階段就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
丁再獻引用丁再斌論證說:中華民族向以炎黃子孫自居,以五千年文明歷史著稱。但自20世紀初“五•四”時期以來,卻常常遭到疑古派學者們的質疑,其質疑的主要理由是“五千年文明”考古發現的證據不足,并因此而把五千年文明打了對折。在當時條件下對疑古派的質疑還真的不好輕易否定,因為當時遠古歷史的證據確實很脆弱,《史記》雖然對五帝時代有所記載,但畢竟《史記》產生的時間遠離炎黃時代,相隔3000年之久,如果沒有考古證據的支持,確實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而且在《史記》等典籍中也有關于這些“硬件”的記載。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亦即黃帝時代,國家、都城就已經出現,還有黃帝指令專人對文字進行加工整理的記載,在黃帝與蚩尤的交戰中也有銅兵器出現。這些記載均與大汶口文化相互印證。
新浪山東:關于文明時代的確認,請問有無科學依據?
丁再獻:對于文明時代的確認,應該以考古科學為依據,以國際上公認的“硬件”來通盤權衡,而不應僅僅局限于帝王的世系譜。丁再斌認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有著自己的獨特經歷,有一個由分散到集中的歷程,黃帝時代之前就是一個小國林立的時代,這些小的共同體或稱作諸侯國不斷被兼并,即使到了西周初年也還有八百諸侯國存在,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國家小就不把其當做國家看。歐洲的摩納哥到現在也不過一兩千人,梵蒂岡則連1000人都不到,有誰不承認它們是國家?從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區域看,其面積與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比確實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為東夷當時的一個小國或利益共同體,它卻在周邊文化尚處于母系社會的情況下捷足先登,率先進入了文明時代。我們計算長江的長度是從它干流的源頭開始的,因此,計算我國文明社會這條歷史長河的時間長度也應這樣,從最早的文明源頭開始,而不應該以“干流”與眾多“支流”的匯合之處為準。長江的源頭如果以金沙江與嘉陵江的匯合為準,其長度將減少一半。現在所謂史前的“部落、部落聯盟”等稱謂,實際上司馬遷在《史記》中是稱其為“諸侯國”的。從大汶口文化的社會大分工、階級等級、禮儀文化考證看,也確實具備了國家的特征。這些諸侯國,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干流”與其眾多的“支流”,而大汶口文化就是其中的“干流”,東夷文化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按照“河源唯長”的原則,大汶口文化文明社會的開端,就是中華民族文明社會的源頭。考古證明,大汶口文化的中后期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的歷史,也就是說中華民族自五千年以前就進入了文明時代。這是本書要說明的第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