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東:您剛才講了首先,那其次是什么呢?
丁再獻:那其次就是對我本人而言感到十分欣慰!山東省實施“東夷文化溯源工程”的決策,對我無疑是一種肯定和鼓勵。
究其原因:是2004年中華文化探源工程正式啟動,將中華文明的源頭定在中原地區。憑借多年來我對東夷文化的一點了解,而引起了關注,試圖也要追溯一下東夷文化的根源。自那時開始研究并搜集有關東夷文化資料,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初步得出結論,東夷文化應早于華夏文化,應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因此我要盡快寫一本關于東夷文化的小冊子,最初定名為《東夷文化與山東》,2007年開始動筆起草書稿,2010年底該書經反復修改完成第四稿。
東夷文化源頭論,不僅有眾多的發明創造的證據,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東夷人創造的目前可以系統識別的骨刻文字。例如,對“炎”、“黃”、“蚩”、“頡”、“昊”、“顓”、“嚳”、“彭”、“禹”等字一批東夷骨刻文的破譯和解讀,不僅證明了人文始祖的形象都是創造漢字的原型,也正明這些人文始祖曾久居山東,還證明了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篇中對這些四千多年前始祖們記載不是沒有根據。所以,《東夷文化與山東》一書初寫18章,而骨刻文字的系統破譯,堅定了我的研究信心,又增加了第十章“骨刻文釋讀”,便有了今天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版本。
新浪山東:據悉,有人稱您是“三無業余研究者”,那“東夷文化溯源工程”的實施,您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丁再獻:我的確是一個:一無門派、二無名校、三無學術頭銜的三無業余研究者。但我從1975年開始,一直從事旅游的工作,可以稱得上山東旅游戰線的老兵了。是旅游工作豐富了我的知識,因此我熱愛旅游、也熱愛文化,更熱愛東夷文化和骨刻文字的研究。我的研究實屬業余愛好,從沒想過要成名,但沒想到的是省里真的為我的《東夷骨刻文研發與利用》作為重大課題立項,更沒有想到要實施“東夷文化溯源工程”與我密切相關。我將積極響應省里的號召,繼續努力全面配合各項工作,為“東夷文化溯源工程”增磚加瓦。
第一、要聯合各方面東夷文化研究人才,對東夷文化進一步發掘,加深研究,爭取上半年編輯出版《東夷文化溯源》第一卷,為“東夷文化溯源工程”的實施增加一點力量;
第二、與家兄丁再斌一起加快對東夷骨刻文字的破譯步伐,爭取年內再撰寫出版一部關于《東夷骨刻文字破譯研究》專著,依目前可系統識別的骨刻文字為東夷文化源頭論充實證據;
第三、2012年3月3日在舜耕山莊成功舉辦了《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發行儀式暨骨刻文字破譯成果座談會,2013年8月在頤正大廈成功舉辦了首屆東夷文化論壇,要在此基礎上擴大規模辦好第二屆東夷文化論壇,為東夷文化做好廣泛宣傳;
第四、2012年5月在山東省老教授協會年會上,2013年5月在蒙山東方戰略智慧論壇上,9月在安徽山東移民文化論壇上分別進行了題為《東夷文化與骨刻文研究》的演講,效果良好。要在此基礎上,創造條件,爭取參與更多文化交流活動,以達到的全方位宣傳東夷文化的目的。
總之,要盡我所能,為東夷文化研究,為山東文化建設作出自己微薄的奉獻。
綜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世界文明交融發展,都體現了文化發展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特色性,說明了人類發展的文化生態始終呈現出色彩斑斕、生機勃勃、交匯融合、共同進步的規律趨勢。溫故而知新,明鑒而知遠。正如著名文化學者王志東研究員的述評中所說:東夷文化雖然經過了上下五千年的風雨歷程和傳承變遷,一方面遺留下了豐富寶貴、輝煌燦爛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又一直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與主脈共同撐起了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文化價值觀。對于我們進一步了解東夷文化歷史變遷的脈絡,理解東夷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重點推進東夷文化與“好客山東”產業的融合發展領域,《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這樣一部恢宏巨著,永遠是我們不可缺少的引領者和導航儀。在這里,我們發現和體驗到了文化所帶給我們的魅力、深邃和美麗,成為指引我們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坐標與燈塔。
東夷文化,正是一個永遠在我們心靈高掛升起的太陽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