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海洋海防知識也被林風謙納入到公益行動中。(受訪者供圖)普及海洋海防知識也被林風謙納入到公益行動中。(受訪者供圖)

  47歲的青島人林風謙,從軍25年由戰士到正團職艦政委,他曾是一名軍人,更是堅守前行的公益人。愛心助學、助人幫困、推廣閱讀……公益路上,林風謙一步一個腳印,至今沒有停歇,被評為2010年度感動青島十佳人物、2017年全國“十大讀書人物”,獲2018年全國領讀者提名大獎……他以軍人的使命、公益的責任,堅守不變的信仰,無私奉獻的愛心,展現了新時代最美退役軍人永葆本色、奮發圖強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譜寫了新時代優秀全職公益人投身國家建設、推動社會發展的感人篇章。

  資助孩子從小學到大學

  經常有人問林風謙為何癡迷于公益事業,他總是平靜地說,“人人心中都有顆善的種子,遇到合適的環境,就會發芽生長。”

  1994年,林風謙考入原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入學第一年,在位于蘇皖交界大山中的訓練基地訓練時,系隊與駐地一所中學開展軍民共建,他被中學聘為團校教員和校外輔導員。從那時起,他開始接觸到一些家境貧寒的孩子。1995年,回到位于南京市區內的主校區就讀后,離山里的孩子遠了,但林風謙時常會想起他們,從那時起,一顆善的種子開始萌芽。

  軍校畢業后,林風謙被分配到駐天津某部。第一年休假,他沒有回青島老家看望親人,而是去了位于河北淶源縣境內的韭菜山下的一所貧困小學。在那里,他和熱心參與“希望工程”的同伴們一起,為孩子們上課,開啟了愛心助學的歷程。

  2000年夏天,在青島李村街頭,林風謙偶遇一對來自山東萊州的盲人夫婦帶著一對雙胞胎兒子賣唱攢學費,雙方從此相識。就這樣,林風謙走上了長達10多年的助學之路,一直資助這兩個孩子從小學到中學直至上了名牌大學。現在兩個孩子畢業了,一個成為海軍某部軍官,一個成為海爾集團的財務骨干。此后多年,林風謙一直沒有停止捐資助學。他也因此被評為2010年度“感動青島”十佳人物。 

  多做好事就如積沙成塔

  一直以來,林風謙情系弱勢群體,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的人。1998年,他專程前往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與希望工程救助第一人張勝利共同為山村孩子上課,開始了公益助學。2010年初,在得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56名貧困小學生缺少書本時,他又拿出1300元為每名學生購買了書本和新華字典,并寄去了一面國旗和20條紅領巾,讓孩子們能每天在國旗下讀書。

  2015年初,林風謙離開部隊后直接投入到專職公益事業中,除了擔任青島市志愿服務協會副秘書長、青島市慈善總會“愛基金”秘書長等職務外,他創始發起“快樂沙”公益組織。經媒體報道后,網上出現了許多以“快樂沙”為名的愛心助學QQ群。2012年,他把這些群并到一起,成立了近千人參與的快樂沙公益和社會組織“快樂沙愛心幫扶中心”,今年獲4A評級,專職人員也由當初的三個人增加到了現在的近20人。

  林風謙心里最清楚,雖然脫掉了軍裝,但絕不能忘記兵的本分,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要發揚延續下去,要走好軍旅延長線。林風謙邀請一群退役的海軍官兵創建成立“擁抱海洋”講師團,義務向青少年宣講海洋、海防及海軍知識。與此同時,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他在一個社區創建了“軍旅情文化空間”,打造出一個引起老兵心理共鳴的退役軍人文化空間。

  他還運用社會各方資源,積極為老兵服務,把這個空間打造成傳播軍旅文化及軍人正能量的空間、黨和政府相關政策的宣講陣地、退役軍人訴求表達和求職應聘的信息渠道、疏導退伍軍人思想困惑的心靈驛站。在林風謙的帶動和影響下,各地的退伍老兵也投身到公益事業中。其中有3人注冊成立了自己的社會公益組織,發揮著輻射效應,幫助各類貧困群眾幾百人,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做得風生水起。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