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民居淡如畫
這里的民居多是依河而建,一般是低調的兩層建筑,清一色黛瓦白墻。屋檐下,鏤花窗皆朝河而開,門面都是小小的。時至今日仍有鎮民居住其間,鍋碗瓢盆一一陣列,彩電風扇空調并行,看得見女子于這螺螄殼般小樓中,宛轉自如打點日常,小家碧玉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令人深覺歲月幽深而靜好。
民居前多有長長的廊棚沿河而建,木結構的柱子,一色的魚鱗黑瓦蓋頂,是西塘最獨特的標志,也是眾多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筑。便是烈日暴雨,也可游走不誤。那種同一屋檐下的感覺,令人對日常瑣屑更能包容,因為有了它的存在,大家都是彼此知根知底的鄰舍。不禁叫人想起廣州的騎樓,同樣的歷史悠長,卻已經所剩無幾,即便嶙峋殘存,卻已經無法碰觸到居住其下的故人氣息。
西塘有100多條里弄深巷,超過百米的就有5條,最狹的僅半米。據說西塘最窄的是“石皮弄”,這小弄長不過68米,寬不到1米,整條弄的路面由166塊條石鋪就,條石厚僅3厘米,如石頭的一層薄皮。走在石皮弄,左右兩邊的百年高墻會逼仄得像倒下似的,忍不住想到,萬一有人在里面打劫,真是連轉身逃跑都難啊!
我們參觀的水揚樓,外表看起來是一棟很小的兩層樓,進去便是個小花園,然后是堂廳。堂廳過去,左手是面河的書房兼棋室,隔壁則是個有月洞門的小花園。從棋室上去,就是臥室和書房,另一側則是面向小庭院的小書房……負責講解的當地人說,這個其實是他家,而這種水平在西塘只能算小康,因為他們只用得起櫸木家具,而非紅木!由此可見,西塘人的生活水平還是蠻高的。
槳聲下飯格外香
西塘美食多,老品芳、錢塘人家、丁記、木錘糖、陸氏餛飩、老馬粉蒸肉、森林茨實糕店、阿龍一口粽子等餐廳小吃攤兒遍地是。當地美食屬于典型的江浙菜風格,味道偏甜,芡汁清透若琉璃,某些菜式的口味近似上海的濃油赤醬。最難得的是,這里的餐廳無論出品好壞,都很少在菜里下味精與雞粉,淳樸自然。
逢到飯市,便會有年老歌者來問你聽不聽江南小曲,也有拉二胡的阿伯問你聽不聽小調,10元便能聽三首,聲音清亮,即便隔著一丈河面也能聽得清清楚楚。而唱歌的多是阿姨,手上拍打著梨花板,以越劇《白蛇傳》最有味道。
最特別的地方在于西塘的餐廳多開在古色古香的民居里,一邊是客人吃飯,一邊是普通人家,完全沒有一般旅游景點的造作感覺。
雅致小吃隨時令
至于西塘小吃,品種約有十來種,綠豆湯、荷葉粉蒸肉、豆腐花、小餛飩、熏青豆、扎肉、一口粽、芡實糕、橘紅糕……價格多在10元以內,多在水邊有售。
這里最出名的小吃是茨實糕,三五步便能看到一家有賣的。比這更多的是麥芽糖、毛豆和菱角。麥芽糖顏色很深,近似琥珀色,三支竹簽子一繞便成一口的大小,咬下去能扯出長長的絲來。
西塘是個遵循節氣的地方,毛豆是春夏兩季的特產,盛產時清一色女子操作,剝干凈了炒青豆。在8月到10月間,則是綠菱和紅菱角盛產的季節。菱角在西塘是比栗子更受歡迎的果子,用牙咬中間凹下去的部位即可掰開,輕輕一咬兩端尖兒,粉白菱肉就被擠了出來。菱肉清淡微香,久嚼帶甜。隨處可見男人把一筐筐菱角抬出來,剝開再蒸熟,清氣混合著滿大街煮大頭菜的甜香味,說不出的家常味道。
西塘還盛產粽子,做法和湖州的差不多,糯米綿柔,料足,用箬葉和草繩捆扎。粽鋪的老婆婆邊看鋪,邊包粽子,餡兒壓得實實的,末了一旋一勒一咬,宛然便是只玲瓏香囊般的粽子。一口粽有七八種口味,如鮮肉、豆沙、豬油、赤豆等。
到了安境橋頭,就是“陸氏餛飩”。這里的餛飩皮薄得透光,撒開如金魚尾,全用人手搓出。陸氏從爺爺一代已經開始賣餛飩,足有60多年了,連帶著那副祖輩傳下來的餛飩挑子都被摩挲出黃玉般的溫潤質感。挑子一邊是4個小抽屜,放著餛飩、零錢、碗碟筷子,另一邊挑著風爐子,上湯裝在暖水壺里,口感類似云吞面湯底,口感屬于清淡型。其實坐在橋頭吃餛飩,味道不再重要,情韻已足夠動人。
在永寧橋頭“燒香港”的牌子下,就是錢氏豆腐。豆腐花有咸、甜兩味,咸的是淋上醬油,撒上紫菜和蝦皮,喜歡的話還可以加上辣醬、榨菜等。
交通Tips
上海客運南站和上海客運站都有班車到嘉善,半小時一班;到達嘉善后,直接從汽車客運站坐K215或去西塘的班車;到達西塘后,走路進入西塘古鎮區只需10分鐘左右。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梁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