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游資源異常豐富。全縣有以東平湖為核心的自然景觀、以東平故國漢文化、水滸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景觀400余處,全省分布的五大類41個亞類旅游資源中,除濱海風景外,東平有40個亞類。境內有國家級景區景點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東平博物館館藏文物3000余件。

戴村壩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杰作,始建于明朝永樂九年,距今有600年的歷史。大壩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壩體設計巧妙、造型美觀,雖歷經數百年,任洪水千磨萬擊,巋然不動,有"天下第一壩"之譽。戴村壩景區是東平縣依托戴村壩,充分發揮大汶河、大清河、匯河等水資源優勢,策劃的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主的景區。戴村壩景區共分為“三區一帶”:東部為匯河景觀帶,中部為戴村壩核心區,北部為觀山旅游度假區。觀山旅游度假區以“龍”文化和皇家文化為主題定位,按照皇家園林模式,彰顯皇家氣派。
戴村壩博物館是戴村壩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建設面積2000平方米,展品300余件,依托水工文化遺跡遺物,通過遺物展廳、模型展廳、圖片展廳、引水展覽廳、3D影院等,向游客集中展示戴村壩的歷史、價值、功能、作用以及京杭大運河的燦爛文化,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的水工文化博物館。目前,戴村壩景區內的戴村壩博物館、聽壩平臺、日晷廣場、高爾夫球場等景點已經建成并對外開放,觀山旅游度假區等二期工程正在規劃建設中。

白佛山景區位于東平縣城西北隅,主要由白佛山、佛山公園、圣水觀音雕塑廣場組成。白佛山上主要有中原隋代第一佛——釋迦牟尼佛造像,三教寺、大雄寶殿、碧霞元君祠、山之巔有玉皇閣、白云洞、黑云洞等景點。其中隋代開皇七年(587)雕刻的釋迦牟尼佛造像,高7.6米,被譽為“齊魯隋代第一佛”,每年有數十萬人前來觀光祈福。
佛山公園北起白佛山山門,南至佛山街,規劃面積36萬平方米,由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中心規劃設計,規劃引用“如意寶瓶”的設計理念,造型為“如意”與“寶瓶”結合體,由南向北依次建設如意廣場、寶鼎廣場、金螺廣場。
大型音樂燈光噴泉動態雕塑“圣水觀音”位于白佛山山門北側,全半徑61.9米,主雕塑高6.19米、半徑21.9米,四周設計十二生肖許愿池、鐘鼓環音廊等設施,各系統伴隨佛教音樂,不斷變幻造型和顏色,呈現出莊嚴、神圣的意境。

羅貫中紀念館坐落于羅貫中的故里,東平縣城新區羅莊村,是為紀念《三國演義》、《水滸傳》作者羅貫中而建。紀念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4400平方米,建筑面積6700平方米,仿明代建筑風格而建,青磚灰瓦,雕梁畫棟。主體建筑有貫中堂、水滸苑、三國苑、貫中居、羅園、碑廊等,是一處集學術研究、資料查詢、碑林觀賞、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園林式場所。2011年9月,中國•東平羅貫中與《三國演義》《水滸傳》學術研討會在羅貫中紀念館隆重舉行。
黃河、泰山孕育出的璀璨明珠、總面積627平方公里的東平湖,是全省第二大淡水湖、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也是“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遺存水域、新版《水滸》電視劇的核心拍攝基地。

古城內名勝遍布,有萬里舊居、狀元府、父子狀元坊、龍門連躍坊、進士及第坊、清真寺、拱極門、飛仙臺等;主要劃分十里宋街、紅色革命旅游區,元明園、狀元文化區、府學文化區、寺廟文化區、水系古跡景點等,呈現水環城、城繞水的生態景觀效果,重現當年繁華盛景,成為獨具特色的歷史古城和魅力水城。
目前,十里宋街、紅色革命旅游區、拱極門、父子狀元坊、景觀大道等一期工程已經建成開放。元明園、水城灣、永濟湖等二期工程正在規劃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