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說過,沒有一種愛,會比對食物的愛更真誠。威尼斯人將他們對飲食的愛發揮得淋漓盡致。當你漫步在威尼斯街頭,不知不覺就會被身邊的大小食肆所吸引。散落在水城深處的餐廳食坊,都在自家門口展示著新鮮的各色海鮮。食客們手中的高腳杯盛滿了晶瑩透徹的白葡萄酒,倒映著門廊上正在演奏的小提琴樂手,一曲撩人心弦的爵士樂伴著溫文爾雅的侍應生擦肩而過。

來到威尼斯,如果你一開始就抱定了不惜為美食刷爆信用卡的決心,那么圣馬可廣場上的海景餐廳絕對可以滿足你味蕾的需要。無可挑剔的優雅環境、可圈可點的現場演奏、帶著氣泡的Dom Perignon,以及為美女食客身材著想的三口就能吃完的全套晚宴,絕對會令你整晚都陷于對食物的回味中。也許你也會恰巧遇到喬治· 克魯尼或其他好萊塢明星在鄰桌用餐而不必大驚小怪。但如果你并非執著追尋著米其林的三顆星星,又或者你已然厭倦了紐約、巴黎等大城市千篇一律的標準服務,那么也不妨鉆入威尼斯迂回曲折的小巷中去感受一下當地美食的喜怒哀樂。
神秘酒家堅守百年的歡樂
穿過圣保羅教堂廣場,跨過谷歌地圖指示的小橋,無需探望就會被眼前的一抹紅色所吸引。詩人費德里克· 阿東內拉曾在詩中描述的神秘酒家Osteria al ponte 按計劃出現在了眼前。略富現代感的紅色墻漆在一塊塊大理石之間十分搶眼,這讓人幾乎無法相信它122年的古董級食府身份。這座誕生于1890年,在著名旅游叢書《Routard美食》和旅游網站TripAdvisor 上口口相傳的酒家,是威尼斯島上為數不多進入SLOW FOOD(國際慢食協會)之選的餐廳之一。

還沒到午餐時間,酒家外已經坐滿了等位的人。一個年輕的伙計手里端著5盤新鮮出爐的餐食,熱情地過來招呼進門的食客。坐在臨近運河靠窗的桌前,仔細打量這家頗具歷史的酒家。整個餐廳面積不大,只擺了六七張桌子。內部裝修相當居家,天花板上懸掛著各式的鍋碗瓢盆,讓人不禁想起小時候玩過家家時擺弄的那些玩具。墻上懸掛著各時期的威尼斯攝影作品,發黃的黑白照片仿佛在時刻提醒著來客,這是一家上了年頭的老店。靠墻的吧臺內,幾個廚師正在專心烹飪,一陣陣海蝦的香味在小廳里彌漫開來。曬得黝黑的伙計跟周圍的顧客開了一圈玩笑后,從吧臺給食客端來了店里唯一的菜單和兩杯贈送的家釀白葡萄酒。看見這厚重的木質菜單,大家心領神會地笑了笑。想必前來就餐的都是熟客,不用看菜譜也能直接叫出名字。
為了不錯過店里的每一樣美食,我們索性點了兩份什錦拼盤。點菜時伙計還不忘拿我打趣地說:“里面的廚師聽令,公主殿下要點菜啦”,逗得小店里一時歡聲笑語不斷。菜沒一會就上來了,三色風味臘腸搭上四道不同的火腿,點綴著意大利有名的芝士Parmigiano 和Crescenza。海味拼盤是將潟湖里最鮮美的尤物結合到了一起,翻炒成熟后再燴上蒜蓉、洋蔥粒和紫蘇葉所調制的特別醬汁。看到食客們風卷殘云的樣子,酒館老板也跑來前廳來和大家寒暄,空空如也的盤子里映出了這個中年男人開心的笑容。
離開神秘酒家,大家的臉上還掛著尚未消失的笑容。像這樣還維持著舊時風俗與食客互動的餐館在威尼斯主島的居民區Cannaregio 還有不少,它們借著這歡樂的力量,將威尼斯本土美食在高級烹飪盛行的威尼斯長存了下來。
海鮮市場最后的人間煙火

威尼斯是個美麗到讓人望塵莫及的地方,同時也是個充滿人間煙火的地方。要費盡心力,才能逛完《Lonely Planet》上羅列的所有必到景點。在Rialto 主橋頂上留下剪刀手的合影,這個被稱為城市心臟(Cuore della città)的縱觀威尼斯運河全景的寶地,想必可以給你的微博添加不少點擊率。從掛著各色面具和玻璃器皿的游客紀念品商店里擠出來,你的好奇心可能會被前方攤位上的一堆叫不出名字的香料或是幾種顏色極其艷麗的水果所吸引。然后在不知不覺中,你一抬頭,發現面前盯著你的是一條睡在冰里凌晨5點剛剛和家人告別的潟湖鱸魚。沒錯,這就是威尼斯最有名的海鮮市場,位于Rialto 主橋后邊的運河主干道上。
透過拱形的門廊,清晨的魚市場已然散發出躁動的生機。在熱鬧的詢價砍價聲中,上了年紀的威尼斯人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將一日三餐的美味挑選回家。忙碌的魚販此時已化身為古典經濟學家,一邊計算著剩余海鮮的供求平衡價格曲線,一邊忙著給手頭的海鮮稱重算錢,還不忘抽空跟經常光顧的熟客寒暄幾句,完全無暇顧及一旁端著相機貌似只想詢問魚類名稱的各國游客。仔細看看,潟湖的海鮮品種果然十分齊全。從被稱作圣皮埃羅魚(S. Pietro)的海魴到賣相誘人的蝦,從各大餐館鎮店之寶的墨魚到論網兜賣的海螺,還有地中海特產的紅鯔魚等,完全是一堂生動的海洋生物課。有著近千年歷史的Rialto 魚市場在每周二到周六早晨都會向島上的6萬戶居民和不計其數的游客提供最新鮮實惠的海鮮。市場上的攤位很多,所以競爭相當激烈,有固定的熟客縱然是好,否則只好對往來的顧客賣力吆喝。砍價基本上是每天10點半以后必上演的小段劇目,而精明的魚販往往在收攤前才會壓低價格來吸引客戶。去年的一篇當地報道說威尼斯政府準備撥款將Rialto 魚市移到位于居民無法步行到達的Fusina 大型菜市場,以便在原址上新建一個豪華郵輪碼頭。此舉引發了魚販和當地居民的強烈抗議。拋開對魚販日漸難做的生意是個打擊不說,這無疑也是威尼斯在迪斯尼樂園化進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Rialto 魚市場突然消失,那么我們也只好去讀讀莎士比亞的經典名作《威尼斯商人》或是勃朗寧的《葡語十四行詩》來追悼它了。
街頭小吃以小見大的幽默力量

意大利顯然是個富有創造力的國度,對食物的熱愛使意大利人不再滿足于其僅僅作為填補口腹之欲的存在。在威尼斯,無論是甜品還是小吃,還需要給顧客提供精神上的娛樂享受。用來做比薩的大餅經過廚師的加工變成了一張張笑臉,準備做焗飯(Risotto)的香腸被捏成了小豬的模樣,廚房里的蔬菜被加工后變身為古代威尼斯人的頭像,連玻璃工坊的手藝人也湊一回熱鬧,燒制出一盤盤以假亂真的玻璃甜點。人生短暫,需要娛樂精神。威尼斯人慢悠悠的休閑態度分享著這來自食物的喜感。
下午4點半,各色甜點充斥著本地人的下午茶時間,忙里偷閑時來一杯瑪琪朵或是摩洛哥咖啡(摩洛哥是意大利特有的咖啡種類),搭配具有特色的開心果曲奇杏仁餅,或是云朵狀的Meringhe(糖和蛋清發泡制成的)。濃郁的咖啡香氣完美地融合到各類甜點中,在口里細細品味,味蕾上的快感讓原本大腦休克的上班族迅速恢復元氣。晚上8點半,在游覽區的餐廳吃飯并不是威尼斯人的用餐常態。在忙碌了一整天后,本地年輕人在晚餐時選擇了站著用餐。從上世紀20年代興起的歡樂時光(Happy hour)在歐洲大陸與開胃酒餐(Aperitivo)碰撞后被發揚光大,大城市里越來越擁擠的建筑使這一用餐方式顯得更加看似合理。從下午5點到晚上10點,無論是在巴黎街頭或是在米蘭小巷,都有成群的年輕人端著雞尾酒站著聊天,威尼斯也不例外。“站我們的晚餐,讓游客坐著吃去吧”,逐漸成為本地年輕人的新口號。站在裝修時髦的小吃吧(Tapas Bar)里,一天工作的疲倦都在微醺的笑聲中溶解掉。小吃吧在
威尼斯的小巷里比比皆是,如圣保羅教堂附近的CantinaDo Mori 和Al Pesador 都是很受歡迎的小吃吧。小吃吧里提供的小點從最基本的意大利火腿(Prosciutto)加奶酪到略帶小資范兒的朝鮮薊淡菜(Bruschetta)等。當然不要錯過藍莓熏三文(Bruschetta)、西紅柿卷沙丁魚、生牛肉片卷火箭色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