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偉大領袖毛主席徜徉在珍珠泉邊,聞到此樹飄來一股異香,叫過省里領導詢問,領導答不出,便找來大院的花工。當時毛主席問樹的名稱、種了多少年、結不結果,花工都一一回答。毛主席邊聽邊微笑著連聲叮囑:“要好好保護。”毛主席還在樹下照像留念。自此,珍珠泉院內的桂香柳名聲大振,成了濟南名樹。
珍珠泉旁,環境優美,儼然是一座小小的公園。
珍珠泉雖處官府院內,但是不收門票,可以隨便進出,時常可見到前來游玩的百姓。
提起王府池子,在老濟南百姓心目中是一個重要的地方。不止一個濟南人建議,到濟南一定要去看看王府池子。王府池子學名叫做“濯纓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王府池子屬于珍珠泉泉群。看濟南老城地圖就知道,王府池子離珍珠泉很近,但是卻無路相通。王府池子原在德王府院內,因此得名。后來清軍攻占濟南后,廢德王府為巡撫衙門,將王府池子劃了出來,流落到民間,“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看到前邊的珍珠泉,你就會感嘆周邊環境天壤之別,王府池子流落到民間后周邊的衰落破敗令人心生感嘆,本是同根生,命運大不同。但是,“王府池子”的名頭,卻在濟南人的心中扎了下來,依然保持著王公貴族的氣派。
王府池子水面面積不小,同珍珠泉二者是珍珠泉群中的兩處最大的泉池。現在每天都有違規在王府池子里游野泳的人和洗衣洗菜的人們,也算是泉城濟南的一個特色景觀。
王府池子的平民化還表現在池邊的小攤上,路邊擺上小桌一坐就開吃了,一派市井風情。
雖說珍珠泉和濯纓泉(王府池子)是泉群中的兩大泉,但是命運截然不同。留在官府院內的珍珠泉雕欄玉砌,周圍山石樹木,曲徑通幽;而濯纓泉流落民間,衰落破敗,淪為洗衣野泳的池塘。一官一民,一富一貧,一貴一賤,如何比肩?試想達官貴人若要賞濟南名泉,珍珠泉便是上佳選擇,斷不會去那小巷民居周邊的王府池子,一定會敗了雅興。
珍珠泉和王府池子的不同境遇,與人生又何其相似!
但無論如何,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涌出的泉水最終還是匯合到了一起,流入大明湖。達官貴人也好,貧賤百姓也好,最后總要殊途同歸,化作泥土,等待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