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人對打造國際旅游島一百個支持。”當地人王女士說,島上有風光、有資源,人口少、地方小,要想富起來,旅游是最好的出路。
在她看來,這幾年長島有了些名氣,游客也多了起來。王女士正在上大二的女兒說:“島上多好啊,等成了國際旅游島,我也回來當個導游!”
對于建設國際生態旅游島,長島人普遍有著憧憬和自信。
長島縣委書記姜清春曾表示:長島32個島嶼都是天然深水良港和避風港灣;長島是中國漁獵文明的發源地,有上百年的漁俗文化、上千年的媽祖文化、上萬年的史前文化、上億年的地質文化,被稱為東半坡的北莊遺址是中國漁獵文明的代表,與農耕文明的代表西半坡有等同的歷史價值;長島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海豹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長島是黃渤海海洋生物通道和生態屏障,盛產200多種貝藻魚類海珍品;長島是西伯利亞和內蒙古季風南下通道,風能密度比陸地高20%-40% ,是全國三大風場之一……這些都是長島得天獨厚的優勢。
按照規劃,長島將在南五島(南、北長島,大、小黑山島和廟島)打造國際旅游島。在陸上,對南五島旅游資源進行生態化改造,南北長山島以東西一靜一動兩條海岸帶為發展軸線,打造旅游核心區。東海岸立足海島山、海、林、灘等良好生態景觀,建設一條長10公里,以高檔接待、康復療養為主的靜態旅游度假海岸帶;西海岸配套游艇俱樂部和餐飲、購物、娛樂等設施,建設一條長12公里,具有現代氣息的動感海岸帶;大黑山島建設國際會議中心,小黑山島建設特色風情休閑度假區,廟島建設宗教文化旅游區,打造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南五島生態旅游格局。
據介紹,南五島是長島32個島嶼中最重要的一批島嶼,推進廟島、大、小黑山島等島嶼的整島出讓,被寫進了加快長島國際休閑度假區的建議中。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實施之后,長島正在積極構想免稅措施,希望長島成為下一個免稅島。
從消除7公里的差距開始
與拔地而起的四星級大酒店相比,長島更需要的是一座橋。
至少對玉秋嫂這樣經營漁家樂的生意人來說是這樣。
玉秋嫂家的漁家樂叫“海水漁家”,其實就是她的家。玉秋嫂從長島最北邊的北隍城島搬到了長島縣政府所在地南長山島,開起了集吃住游一體的漁家樂。每年的旅游旺季,都會有天南海北的游客來她家中做客。
宋修云的苦惱是做菜。蔬菜太貴,做海鮮不敢用蔬菜,可不用蔬菜又不行,菜價低了不掙錢,可高了游客又不買賬。
居民王女士說,輪船到了晚上6點半就停航,遇到個疾病等突發情況,都要靠直升機出島,但使用直升機畢竟不像用車一樣方便。
通橋,是長島人心中一直的夢。
長島與蓬萊相距7海里,乘船約需30分鐘左右。于是,對國際旅游島志在必得的長島,首先要過的坎兒就是交通。
在調研報告中,建設高端旅游島,交通問題,尤其是海上和空中的交通被認為是制約長島旅游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蓬萊—長島航線是長島與陸地間的唯一通道。
建設高端旅游島,就要開拓對外銜接環渤海主要旅游客源城市和對內溝通各主要旅游島嶼的海上旅游交通網。
調研組提出了擴建長島港,適時開工建設北長山深水港,抓緊開通長島與天津、大連的海上航線,加快引進新型游船和大型游輪;為適應高端發展,可在大黑山島建設小型飛機場等建議。
事實上,對一座橋的現實訴求,是長島最熱切的期待。
在山東蓬萊至遼寧旅順之間,途經長島修建渤海海峽跨海公路和鐵路兩用跨海大通道,被稱作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一項工程一直備受關注,這條將山東半島隔和遼東半島“天塹變通途”的浩大工程,可直接解決長島與蓬萊的陸地通連問題。長島,將擁有出島陸路。
長島的努力也一直未停止。在《加快推進長島開放開發打造國際休閑度假區》 的報告中,長島建議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先期啟動蓬長大橋建設。
蓬長跨海大橋已列入山東省“十二五”規劃,以后從蓬萊到長島就不僅可以坐船,也可以通車。長島人,也在用緊鑼密鼓的行動來構建通往夢想之路。
北長山島至大小黑山島連島工程合同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及設計已完成,等待省交通廳、省發改委審批;長島縣大黑山島機場的選址和設計,已完成實地勘察;世界上最高的海拔108米露天三身媽祖塑像正式開建……最近一段時間,隨著一系列建設項目陸續啟動,長島已悄然踏上新的征程。(文/陳浩杰 編輯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