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謬爾的時代,溫哥華所看到的那條巨型冰川不斷消融,產生了20多個大小各異的冰川,形成了海灣周邊的冰川縱橫交錯的奇景。如今,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速度加劇,冰川后退的速度更加迅速,例如以謬爾命名的冰川,在過去7年就整整后退了8公里。
每年夏季,冰川灣里都回蕩著冰塊斷裂崩落的聲音。晶瑩剔透的冰川在強烈的陽光下逐漸融化,融化的雪水慢慢地在冰川底部沖蝕出一個個洞穴,并繼續不斷沖刷著越來越薄的四壁。最終,冰川終于無法再支撐自身的重量,轟然坍塌下來,掉落在海水之中。這些從冰川上剝落下來的冰塊,在碧藍的海水中沉浮翻轉,到最后完全融化,與海水融為一體。
冰川年復一年地向大陸后退,曾經覆蓋在冰層下的土地慢慢地顯露出來。動植物立即“入侵”了這些土地,冰川灣又恢復了冰河時代前的熱鬧。
冰川的快速后退使科學家們記錄下了生物重返領地的全過程。冰層融化之初,濕潤的巖石上只生長著一層藻類植物,然后,苔蘚和地衣占領了這里。短短數年,在冰川后退留下的碎石堆上就會長出纖細的陰地植物——這種植物根部的固氮細菌能讓逐漸形成的土壤層更加肥沃。隨著時光的流逝,一簇簇低矮的耐寒灌木出現了,柳樹和黑三角楊也侵入了這片領土。最后,這里會形成郁郁蒼蒼的鐵杉和云杉林。隨著植被的出現,食草動物也來到這里,繼而引來食肉的猛禽和猛獸。
如今的冰川灣最南端,也就是冰川最早撤離的地方,在200多年中已經變成一片森林,海灣內充沛的降水使森林長得郁郁蔥蔥。越靠近北方的冰川,地形就越崎嶇,植被也越來越稀疏。苔蘚、地衣和少數幾種低矮的植物長在冰川剛后退留下的沙礫之中。在冰川剛剛退去的地方,還只是一片光禿禿的巖石和凍土,還要經過幾十上百年,才會重新恢復生機。
生命的復蘇
冰川灣的生態圈
冰川消退后的冰川灣成為了動物們的樂園,這一區域有一條完整的食物鏈,處于食物鏈最底層的是一種微型的海藻。這些海藻為磷蝦提供了足夠的食物,而磷蝦則是海中各種魚類喜愛的食物。漫長的冬季過去之后,鮭魚和鯡魚成群結隊來到冰川灣產卵。剛剛孵化出的鯡魚與鮭魚的魚苗就以海中的海藻和磷蝦為食。
每年夏季,大量長到5-6歲的成年鮭魚會憑借地球磁場的引導和靈敏的嗅覺,千里迢迢地洄游到冰川灣,在它們出生的地方進行繁衍。不過鮭魚回家之旅充滿了危機和坎坷,它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斑海豹的捕獵。
斑海豹是冰川灣很常見的動物,它們喜歡棲息在小型的冰山。這些隨著潮汐在海灣中漂浮的冰山是它們躲避狼和熊襲擊的最佳地點。每年的六月,成千上萬只斑海豹都在冰川灣西部繁衍生息。僅僅出生數天,小斑海豹就開始學習游泳和捕食,它們的目標就是回家的鮭魚。
大量聚集的斑海豹,吸引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鯨。座頭鯨是每年夏季都會到訪冰川灣的巨型生物——體長約14米,體重達25-35噸。它們成群地游弋,在漂浮的冰山下躍起,用巨大的身體撞向冰山,將上面毫無防備的斑海豹打落到海水中,再輕松地捕食。座頭鯨常常也會捕食鮭魚,它們的捕食方式充滿智慧:鯨群在其首領的帶領下,用身體圍成一個圈,將鮭魚群包圍在里面,再用身體拍打海水使魚群暈頭轉向,然后張開大嘴,吞食數以噸計的鮭魚。
鮭魚即使突破了鯨魚和海豹的圍捕,進入了淡水水域,還必須得面對棕熊的襲擊。從漫長的冬眠中醒來的棕熊,在食物匱乏的時候,不得不以枯木中的螞蟻或春季初發的嫩葉綠草充饑,而夏季歸來的鮭魚是它們一年之中最期待的美食。
除了各種動物,人類也一直在冰川灣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事實上,早在溫哥華來到這里之前,冰川灣附近就已經有了比較穩定的居民點。在冰川灣被“發現”后,一些歐洲人也曾來到這里,進行挖礦、皮毛交易、伐木、捕魚等活動。正因為這些原住民的存在,在冰川灣的發現歷史中,鬧出了不少笑話,如探險家聲稱新發現的某個湖泊,其實是當地居民早已知曉的地點;某向導發現的某條步道,其實是當地人打獵與交易的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