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她5歲的時候,她可以7個多小時走14公里的山路,爬山,自己。而且在后半程的3個半小時是沒有水喝的,5歲。
P:為什么要做這個事情?
L:(笑)這算是我們的一種教育吧。是我們自己給她做了一個課程。
P:后面3個小時沒水,是你們忘了帶水,還是故意沒水?
L:到山頂就把所有的水喝完,然后下山。
我們每一年要帶她去爬一次山,不止一次,但每年的1月1號都要去爬一次山。其實這個訓練是她從小開始的,從1歲多會走路開始,這個課程就開始了,比如說我們會帶她去山里面去做科學觀測等等的。從小就是,超出我們通常的心理承受的那個路程,會走很遠的路,從小就是養成了她自己一個人去獨立完成的這樣一個習慣。兩歲多一點,我們就開始爬山,我記得爬的第一座山是潭柘寺門口的那座山,兩歲多,第一次就登頂。你下次去看一眼那個山。5歲那次,確實是最長的一次,7個多小時,14公里的,往返。
P:現在好像比較流行女兒要富養的說法。
L:女兒要富養,這句話成立啊,沒問題啊,我也認為它沒問題啊。物質上的豐富不代表她精神上可以缺失啊,對不對?我覺得它是兩個都并存的概念,應該是。
P:所以你覺得這個事情能夠訓練她精神上的一些東西?
L:第一個,最簡單的是體能;第二個是意志力。還有一個,其實是在拓展她的極限。其實每個人都是有無限的可能的,但是有時候人會過早地放棄,所以你就永遠到不了那個點。其實每次讓她突破一點點,每次她有自我突破的感覺,我認為她會逐步逐步地建立自己更大的自信。
P:coart亞洲青年藝術現場秘書長宋婕說,她覺得李嫣是個小天才,隨便畫一個畫就覺得特別的好。這個你覺得是真實的情況,還是大家因為是你的孩子,或者李嫣從小吃那么多苦,所以想給她更多的安慰和鼓勵,你覺得是什么?
L:(笑)我覺得可能都有吧,都有。李嫣在繪畫上,我認為是有她的天分的,好像她媽發了一個微博是不是?就是李嫣畫了她們倆的背影,一人背著一個雙肩背包,你看那個筆觸,那都談不上筆,就拿指頭這么點了幾下畫出來的。可能你們對她們倆不是那么了解,所以沒有那么認同,所有人看到這個背影,就能知道是這兩個人,這是她那個神韻。她真的是有她的一點,我認為她是有她的一點小天賦的。當然你說大家一種關愛的心情,我覺得肯定也是有的。
P:你說一共就說過女兒兩次,一共只發過兩次火。
L:兩次。
P:分別是因為什么?
L:我記不太清了,真的。在云南有一次。那天她媽來了說這事,前兩天我們聊天說起來,還說這個事。原因我忘了,反正就是不聽話了唄。
P:你要很努力地做嚴肅狀吧?
L:我有一個觀點,就是父親在教育過程當中,他應該扮演一個權威的角色,母親應該扮演一個給予無盡的愛,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心理結構。當然這是各有己見了。一方面她能接受無盡的愛,她將來才能給予別人和給予這個社會無盡的愛;另一方面呢,她必須有權威的概念,否則的話,她將來不會服從權威,她也不會成為一個權威。
P:鮑爽好像一直看著李嫣長大,她說回國后李嫣去看牙的時候,你也坐在小牙椅上,跟李嫣說,爸爸也看牙什么的。
L:我們全家經常陪她去看牙。
P:那每次你也要坐在兒童的那個小小的牙椅上?
L:那不用,我當然坐在成年人的牙椅上了(笑)。就是想讓她心理上放松一些,不想讓她覺得她怎么老去看牙,其實我們大家都經常去看牙。
P:聽說當年她治療的時候,就需要你拿著手托著她的頭去做那個手術,其實非常非常痛苦。
L:美國的醫療呢,它講究這種,就是大家共同的體驗吧。不是說托著頭,就是我躺在那個牙科的治療椅上,我躺下以后,把她放在我懷里面朝上,我要抱著她的胳膊和腿,因為她會掙扎,所以我是這樣的一個姿勢。它就是讓家長跟小孩一起要來體驗這樣的東西,一個是讓孩子有父親的感覺,給孩子一個支撐和支持,因為比護士用手去強行壓著她要更人性一點。但是說實話,這個東西對父親來講,就是一種折磨了(笑)。
P:你當時什么樣的感覺?
L:那止不住眼淚就下來,然后那個護士隨手就抽那個紙巾,“唰唰”抽兩張給我一塞,“唰唰”,她特別自然,當時我就在那兒想到,我說可能,就是她做這個動作已經習慣了,可能每一個躺到這兒的父親或者母親都會有這樣的一個表現(笑)。
P:你基本上算是一個慈父了,而不是一個嚴父,很難說。
L:(笑)天下父母都一樣。
P:你希望李嫣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你的期許?
L:有一次發微博,好像是當時嘉玲發了我們聚會的一張照片。嫣兒過生日,就是劉嘉玲、梁朝偉、那英,還有孟桐,我和王菲,我們三家人,給嫣兒過生日,一張合影,微博上有公開的。我當時轉發了一下,我大概寫了這么一句話,你有得,你有失,我希望你將來有自己。這就是我對她的期望。
(本文依據2月13日、3月12日、3月21日、3月31日4次采訪整理而成)
文|張捷 季藝
編輯|張捷 李泓東
攝影|尹超(Superstudio)
形象|Momo
化妝發型|鄒成程(Ontime)
圖片統籌|于千
(責編: 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