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留言說到沙蟲,海腸和沙蟲可不是一回事兒,有興趣的朋友您可以搜索下。沙蟲,又稱”海腸子”,動物學名稱為“方格星蟲”,粗度一般為5-8毫米,長度一般為5-10厘米。產(chǎn)于沿海灘涂泥沙之中,外觀長兩寸左右,狀若蘆芽,是一種高蛋白的補品。)
其實我極怕軟體動物,下面這張照片是我抖抖膽兒、瞇縫著眼睛拍、瞇縫著眼睛貼的。
不過吃的時候咱就不怕了,因為那時候它是不會動的哈。
別看海腸的樣子不招人,可味道那絕對是鮮中極品。
海腸,中文名單環(huán)刺螠,軟乎乎地蠕動,渾身無毛刺,淺黃色。海腸,在膠東漁民中又稱“海雞子”,在中國僅渤海灣出產(chǎn)。也有把海腸叫做裸體海參的。其實海腸不光長得像裸體海參,它的營養(yǎng)價值比起海參也不遜色。海腸具有溫補肝腎、壯陽固精的作用,特別適合男性食用。(資料來源網(wǎng)絡)
在我看來,海參貴在出身,貴在營養(yǎng),貴在QQ的口感,而海腸勝在鮮美的口味和脆嫩的口感。
海參本沒味,烹飪中靠吸取其他食材的味道來補味;而海腸,本味鮮甜,烹飪中,只要不遮掩海腸鮮味的搭配都可,與之搭配的食材多因吸足海腸的鮮味而變得與眾不同。
兩者在味上,一個吸納,一個釋放,一個是索取型,一個是奉獻型。
海腸,是魯菜中的重要原料,海腸炒韭菜、汆海腸湯、肉末海腸等等都是特色的地方菜肴。另外,新鮮的海腸調(diào)制水餃和包子餡,更是鮮美無比。
吃海腸,講究必須是活的,用剪刀把兩頭帶刺的部分剪掉(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海腸兩頭的刺兒),把內(nèi)臟和血液洗凈。烹飪時,注意動作要快,火候一定要把握好。否則海腸變老后的口感猶如嚼橡皮筋。
海腸也叫天然味精。海腸的干制品也是不可多得的調(diào)味品。海腸在烹飪的過程中,除了把握好火候至關(guān)重要,另外很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調(diào)味一定要簡單。
蔥油拌海腸,突出了海腸的的鮮美脆嫩,體現(xiàn)了原料本味為主,這也飲食健康養(yǎng)生的關(guān)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