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仍是短板
濟南發展面臨的短板很明顯。濟南市委黨校濟南市情研究所教授、所長馮雷認為,濟南與發達城市的差距,重要一方面就是民營經濟發展得不夠。
數據顯示,2013年濟南市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數列全省第6位,僅為南京、杭州和青島的61%、53 . 6%和51 . 6%。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注冊資本(金)在全省排名第6位,占比不足青島的1/2。去年全國工商聯發布的
“201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山東有54家民企入圍,卻沒有一家企業來自濟南。
“濟南的經濟結構一直是國有企業較為發達,民營經濟偏弱。”馮雷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去年9月,濟南市召開民營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力爭到2017年底,全市民營市場主體達到50萬戶以上、年均增長15%,私營企業達到15萬戶以上、年均增長15%,個體和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60萬人以上、年均增長8%,民營經濟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70%以上,民營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
濟南市去年9月的那次會議已經定下高標準,出臺了《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十五個方面提出措施,包括放開民間投資準入限制、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放寬工商登記條件等等。而如何將這些政策落實好,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推動大眾創業、大眾創新,是必須要正視的一個課題。
縣域經濟不均,整體實力怎強
盡管近兩年已呈現出新亮點,但縣域經濟偏弱、縣(市)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成為濟南市經濟發展的另一大短板。
“平陰、長清、濟陽、商河、歷城、章丘6個縣(市)區以全市90%多的地域面積,貢獻了41 . 8%的生產總值,低于全國的46%、全省的77%。”這串數字來自濟南市委官方網站2013年發布的一篇文章,文章題為《縣域經濟不突破省會經濟難稱強》,攻克縣域經濟這一薄弱環節的迫切性可見一斑。
對此,濟南很著急,2013年9月召開的全市推動縣域科學發展工作會上,甚至要求各縣(市)區負責人減少不必要的會議、活動,壓縮應酬和接待,擺脫一般性的事務活動,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謀劃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上來,盡快實現縣域經濟的突破發展。
效果是有的。今年1月濟南市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回顧了2014年縣域發展狀況:長清區、濟陽縣、平陰縣、商河縣財政收入實現三年翻番目標,各縣(市)區加大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一批市場廣闊、技術先進、效益較好的企業集聚發展,成為助推縣域發展新引擎。
不久前,濟南再次對縣域經濟如何發展重點著墨,同時指出具體路徑:縣域經濟要以新型工業為主,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創新招商引資,培育壯大產業,加快園區轉型升級,提高縣域經濟實力。
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產業強鎮、商旅名鎮,通過試點帶動,再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鎮,更好地支撐縣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