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不足,可否擴容為“一城四區”
另一個擺在濟南發展面前的問題是空間不足。
目前濟南市的城市發展框架是“一城三區”,一城指主城區、三區分別是東部新區、西部新城和濱河新區。
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有觀點認為,不論從自身發展還是推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的角度來看,都已顯不足。
“是時候調整為‘一城四區’了。”馮雷說,與圈內其他城市融合必須有融接點,但從目前的框架來看,濟南與圈內其他城市的融接點不足。
他認為,首先應當增加一個南部生態經濟區。此外,“濱河新區”應當擴容。濱河新區的崛起,曾被高度評價,認為其拓展了濟南原來“一體兩翼”的發展空間,改變了濟南南與北、東與西發展不均衡的局面。馮雷認為,濱河新區的功勞不可磨滅,但現在已經不適應現實需要,應進一步擴大,改為濟北新區,納入北跨戰略。
吳學軍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南部發展的空間比較大。南部如何發展,一直讓濟南人糾結。這些年,南部山區逐漸成為濟南人甚至周邊城市市民假期休閑的首選地,但提到南部旅游,除了景點外,大家想到的就只有農家樂、田間采摘,旅游配套不足,衛生狀況不佳,總體來看是粗放式的,沒有“高大上”起來。
濟南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對南部的要求是“南控”。相當一段時間,有人認為“控”就是不發展,對此,吳學軍持不同觀點,他認為,“控”應該是控制粗放式、污染的、破壞性的發展形態,同時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在旅游、環保、健康、文化等產業有所突破。
此外,濟南市要求今年要抓緊出臺北跨的控制性的詳規和專業規劃。“北跨必須要加快進度”,吳學軍說,尤其在產城融合上要做些文章,公共服務跟上去。
藍天白云太少,何談“美麗泉城”
在經濟發展之外,王文濤不得不面對的,是如何給濟南一片藍天。
在他來濟南赴任的第三天,就領教了這座城市的壞天氣,3月29日,濟南天空一片灰黃,連續12個小時空氣質量指數“爆表”。
這幾年,濟南空氣污染嚴重,數次在霧霾污染名單“榜上有名”,尤其污染源多、工業企業集中的北部,污染程度重于南部,同時還有外部輸入,沒有藍天,何談“美麗泉城”?
為這,濟南市環保局局長高立文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壓力很大,經常半夜里睡不著。”
作為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人,高立文的壓力在預料之中。而感受到壓力的不會只是他一人。環保法規定,地方政府要對本地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同時對地方政府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不久前,臨沂市主要領導剛被公開約談,自稱“心情很沉重”,相信沒有哪座城市負責人愿意在此事上“丟臉”。
治理大氣污染早已進入濟南市決策層視野。去年11月,濟南市出臺戰霾“十大行動”計劃,強勢向霧霾宣戰,將責任分配落實到部門、個人,高立文評價其為“方法超常規,手段強硬,齊抓共管”。
濟南市今年提出城市發展要“由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轉型”,以治霾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提出對建筑工地、黃標車、燃煤鍋爐以及鋼鐵、水泥、石化等重污染企業限期治理,實施零排放改造、停工、淘汰等強制措施,加快東部老工業基地搬遷和工業余熱利用,搞好能源替代。
然而,戰霾畢竟不能單靠濟南一城,在削減區域內污染物排放的同時,還要強化區域聯防聯控。而新環保法實施后,如何利用好這把“利劍”,同時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好平衡,為明天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考驗執政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