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陽:跑出加速度,一個與中心城區高度融合的濟南北部新區正崛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濟陽撤縣設區一周年,是濟陽的建設元年。70年來,濟陽區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在撤縣設區這一年來,借助省城攜河北跨、新舊動能轉換和撤縣設區三大機遇疊加之勢,濟陽區加快推進產城融合,聚力抓好新舊動能轉換、雙招雙引、項目建設、城市提升、改革開放、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重點工作,奮力開啟濟南北部新區建設新局面。

  與主城區對接

  城市規劃站上新起點

  “我們接過了‘縣’改‘區’后的第一棒,承擔著開新局、謀新篇的歷史重任,我們有信心把第一棒跑出好成績。”濟陽區委書記呂燦華表示。

  在889年的縣治歷程中,濟陽因濟水而名、伴黃河而興。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濟陽面積僅有0.25平方公里,人口不滿3000人,到如今的城區建成區面積超過2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5萬人以上,70年之內,分別增長了87倍和49倍。

  201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區,千年古縣站在了新的起點,如今的濟陽,已是省會濟南跨河發展的新市區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承載地。

  著眼改善環境、惠及民生,濟陽區一直以城市標準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規劃體系日趨完善。修編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老城片區規劃及城市設計,編制完成濱河、智造城等重點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教育、衛生、商業等系列專項規劃。

  為了給城市發展拓出空間,改善居民生活環境,2017年以來,濟陽區強力實施老城區棚改舊改工作,三年來完成征收拆遷200多萬平方米,達到了“萬畝拆遷、萬人搬遷”的規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三年來,共投資約150億元,拆遷居民10828戶,企業61家,釋放發展空間1萬余畝。今年,濟陽還啟動了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程,計劃用5—7年的時間,將全區567個村莊整合搬遷至53個新型農村社區。

  “適應撤縣設區的新變化,我們將主動與主城區、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全面對接,納入城市一體規劃布局,進一步提升城市設計、建設的層次和水平。”濟陽區委副書記、區長孫戰宇表示。

  產城深度交融

  經濟發展發生大飛躍

  從縣到區的一年來,濟陽的經濟發展實現一個又一個飛躍。2018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95.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5.06億元,三次產業優化為14:52:34。這要得益于濟陽構建起“一軸兩城三區六園”的發展框架,讓產城融合的理念在城市版圖中充分釋放。

  其中,一軸三區是城市界塊。“一軸”,即城市中軸。“三區”即東城區、濱河區、濱湖區。東城區,對10平方公里老城進行整體改造,推進形態更新、產業更新、生態更新。濱河區,將縣城沿中軸線南推至黃河沿線,開拓17平方公里創業空間,塑造城市新中心。濱湖區,以澄波湖為生態內核,集中布局高端消費、文旅服務、智慧居住,打造16平方公里環湖經濟帶。

  兩城六園是產業安排,“兩城”即18平方公里的食品產業城、11平方公里的智能制造城,“六園”即臺灣工業園、機械裝備產業園、濟北科技產業園、濟陽街道創新智慧園、智慧家居科創產業園、垛石商貿流通產業園。

  為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濟陽區著力做大做強傳統產業,提升食品飲料、智能制造、現代物流三大傳統產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老樹發新芽”。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濟陽聚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技兩個新興產業。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引進總部經濟這一新興業態。深入推進保險服務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大保險機構引進力度,培育發展新型金融組織,引導類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力爭實現金融增加值13億元。加快資本市場建設,引導推動企業上市掛牌。整合串聯食品工業游、環境生態游、田園采摘游、親子研學游,進一步引領“旅游向北”。

  營商強力推進

  雙招雙引目標更精準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高規格的布局引來高質量的項目和人才。一年來,濟陽區委、區政府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雙招雙引”擺在全局位置,持之以恒強力推進,著力打造濟陽環境建設的“金字招牌”。應該說,無論是過去的“進了濟陽門,都是一家人”“進了濟陽縣,事事都好辦”,還是今天的“拿地當日即開工”等等,都是工作成效的真實寫照。

  邁入城區行列的濟陽,“雙招雙引”的步伐也邁得更遠更廣,面向歐美、東南亞及港澳臺、江浙滬、京津冀等地區,精準對接世界和國內500強、央企和上市公司的戰略布局、投資動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積極聯系對接,加強對外推介,著力引進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僅今年1-7月份,全區就先后組織境內外招商60余次,邀請、接待各類客商近1000余人次,洽談考察合作項目150余個,并在北京、上海、青島舉辦了專場推介會,營造了良好的招商氛圍,并儲備了一大批好項目。

  從2017年開始,濟陽區就設立了珠三角、廈門、長三角、京津冀、濟南5個外派招商站,瞄準重點區域深度推介、廣泛招商,取得顯著成效。在此基礎上今年濟陽又進一步拓寬招商渠道,走出國門,先后在美國、俄羅斯、比利時、菲律賓等國家的重點城市設立了駐外招商代理處(經濟交流中心)。

  按照“專門機構、專業隊伍、力量集中、上下統一”的原則,濟陽構建了“1517”重點招引工作體系,以及由其他區直相關部門組成的全員招商工作體系。1-6月份,全區累計新簽約項目35個,合同額1056億元,完成全年任務數的86%。其中,投資過百億元的項目就有7個,新的增長點正在不斷涌現。

  民生著力保障

  幸福生活指數更高

  撤縣設區后,濟陽人的生活幸福指數也得到不斷提高。近年來,濟陽區的全區民生領域投入占財政總支出比重均保持在80%以上。在脫貧攻堅方面創新實施“9+2”產業扶貧和“插花式”扶貧模式,在全市率先推行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15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社會保障也在日益完善。濟陽區完成了9處鄉鎮敬老院提升,建成2處城市日間照料中心和28處農村幸福院,累計改造老舊住宅小區25萬平方米、農村危房1100余戶,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年人均7392元、4928元,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75.5%。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濟陽區每年都辦理一批涉及教育、衛生、養老、就業等方面的為民實事,開工建設婦女兒童醫院,建成啟用中醫院新病房樓;近三年新建、改建、擴建城區學校14所,新增班額480余個、學位21500余個,城區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以全省第一的好成績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達標驗收。

  一個與中心城區高度融合的北部新區正加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