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山東高速集團投資建設的泰東高速公路黃河特大橋順利通過交工驗收,為大橋順利通車,打通國高青蘭線山東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交工驗收會上,來自全省各地的專家認真聽取了各參建單位的工作匯報,查看了內業資料和工程現場。經認真討論,一致認為,泰東高速公路黃河大橋工程符合設計要求、質量合格,同意通過交工驗收。此前,泰東高速主線已于6月30日提前6個月建成通車。

  順利通過驗收的泰東高速黃河特大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朱貴銀攝

  集中力量創新工法,解決巖溶區施工難題

  泰東高速黃河特大橋總長3.916公里,主橋為雙塔中央索面斜拉橋,主塔高140米,主跨跨徑430米,采用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是目前黃河上同類型橋梁中跨徑最大的橋梁。項目按照120公里/小時的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標準橋梁寬度34米,設計汽車荷載為公路—I級,設計基準期為100年,設計洪水頻率為300年一遇。

  作為泰東高速的控制性工程,黃河大橋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建設過程中,高速集團積極落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部署,以科研攻關破解施工難題,以技術創新助力提質增效,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設質量和進度。截至目前,黃河特大橋項目共開展5項科技課題研究,獲得國家專利13項、小創新17項,申請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國家級施工工法2項和省級地方標準1項。

  創新工法,解決巖溶區樁基施工難題。黃河特大橋主橋47#橋墩50根百米樁基施工全部位于地質巖溶區,樁基多次穿越溶洞,最大溶洞高14.7米,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全國罕見。為破解這一難題,高速集團調集骨干力量,加大科研攻關,多次組織國內知名橋梁專家咨詢評審,通過反復比選論證,最終采用旋挖鉆和沖擊鉆接力施工。

  對于大型溶洞,施工人員先進行預注漿處理,再采用黏土碎石塊回填沖擊,樁基完成后14天內進行二次壓漿施工。該方法不僅解決了巖溶區樁基施工漏漿問題,也大大提高了樁基承載力。目前,巖溶區超長深樁樁基施工溶洞處治綜合施工技術研究已通過省工信廳立項,可申報國家專利3-5項,為同類地質條件樁基施工積累了成功經驗,還可為橋梁樁基維修加固施工提供借鑒。

  獨立研發設計新設備,節約工期且降低成本

  采用新技術,提高施工工效。為了高質量完成大橋箱梁吊裝,高速集團獨立研發、設計、加工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箱梁懸臂拼裝橋面吊機。該設備具備大跨度橋梁架設、三維位移微調、雙重啟動制動、梁體360°平面轉體等功能,比傳統吊裝工藝每節段可節約3天工期,使箱梁拼接精度控制在5mm范圍內,并大大降低了黃河上搭設拼裝支架、加寬施工棧橋產生的生態成本和經濟成本。

  為了解決爬模區施工環境狹小、火災風險源多、救援難度大的問題,高速集團自主研發了超高空消防專用水箱,可有效撲滅高空施工作業面的較大火災,為主塔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該技術在全國尚屬首次應用,并已獲得國家專利。

  泰東高速全長75公里,總投資91.8億元,采用雙向六車道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是山東省“九縱五橫一環七射多連”高速公路網中的“橫三”,也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社會發展戰略布局中對外聯系的重要通道。該項目建成通車,對于加快山東中西部發展,完善全省乃至全國高速公路主框架,發揮路網整體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期間,山東高速集團承擔了13條、總里程1165公里、總投資1290億元的高速公路建設任務。提前建成8條高速公路,作為山東省高速建設的領頭雁,不斷提升高速建設新速度。

  高速集團投資72.3億元建設的京滬高速濟南連接線和濟南繞城高速濟南連接線提前一年建成通車,徹底打通了濟南東南出口,使省會城市高架快速路閉環成網。鄄城至菏澤高速公路形成了連接魯豫皖贛四省的南北省際高速公路通道,有力促進了魯西北地區與華北、華中各省經濟文化交流。濰日高速濱海連接線和龍口至青島高速公路龍口至萊西段的提前完工,對加快我省公路網主框架的形成、助力山東半島城市群崛起具有重要意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朱貴銀 通訊員 王安禮 井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