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的一席話,在年少的盛釗心里種下了種子,他做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決定——參軍。

  因為年齡尚小,盛釗的決定遭到了母親的反對,但在他的堅持和父親的支持下,母親妥協了。

  “家人同意后,堂兄就建議送我去湖西游擊司令部宣傳隊,那里的人都和我差不多年齡。”

  決定了參軍,但如何離開又成了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當時盛釗所在的村子地處蘇魯豫結合部,是江蘇最北部的一個邊沿村莊,縣城有日偽盤據,國民黨頑雜占據集鎮,稍有不慎,就會給家人帶來重大災難。

  在盛釗記憶中,為了出走家鄉,他們經過反復商量“秘密出行以掩外人耳目,由二堂兄運義帶我繞道先向南走出村。大堂兄告別親鄰公開返回部隊,然后在村東約三華里的李藥鋪會合,一直東上,直奔游擊司令部駐地——魚臺縣境內的于王莊村。”

  盛釗說,當天晚上雪后的氣溫很低,鄉村道路都是土路,冰雪泥水交織,走起來像是被東西裹住一樣,天雖寒冷卻走得滿頭大汗,“當時堂兄鼓勵我說,這就叫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那天親身作了嘗試,希望在今后的革命里程中也能如此。”

  經過多半天的顛簸與跋涉,終于安全地到達了目的地,也是從那時起,盛釗開始了他的抗戰生涯。

  軍裝袖子長出半米,餓著肚子也要打仗

  剛到部隊的日子,盛釗現在回憶起來依然歷歷在目:那是一日兩錢油,吃蘿卜條、小米飯、窩窩頭,夜行軍、住民房、睡草鋪,軍民親如一家人的抗日戰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