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6歲的吳斌剛剛入伍就跟隨部隊轉移到了臨沂,“當時臨沂很窮,日本軍統治得比較松,我們吃的飯都靠老百姓給養。”正因如此,所有 的一切對于還是新兵的吳斌來說很新奇,“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我一直都在臨沂,那時候主要就是打游擊。”緊張的環境促使吳斌很快地適應了 新的生活,打游擊的時候,頻繁的行軍是家常便飯,一個地方可能只住半晚上就要轉移,“那個時候我也站崗放哨,發給我的槍比我還高。”

  密電風云 靠10個數字傳達最高機密

  從1939年入伍到1941年,吳斌一直任山東四支隊山縱四團勤務員,跟著部隊打游擊,雖然他沒有與敵人發生過槍對槍的戰斗,但剛參加部隊那會,吳 斌所在的部隊,就遇到了兩次與敵人的沖突。

  “大體是1940年上半年吧,在臨沂一個村子里,我們占了一個山包子,敵人在山下,我們沒看到敵人,雖然沒放過槍,但那時候的想法就是怎么把 日本人消滅。”吳斌回憶說,抗戰初期日本人武器也很落后,他們因為年齡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所以對戰斗也沒有那么恐懼,尤其是打上仗以后,根本顧不上去想生與死。

  吳斌回憶說,1941年冬,日軍的“鐵壁合圍”開始了,“三光”政策也隨之而來,山東抗日根據地進入最艱苦的歲月。“那時候日軍和偽軍采取了 很多辦法,想‘鐵壁合圍’‘遠距離奔襲’,‘鐵壁合圍’是一種大部隊嚴密交互包圍的戰法。那個一到掃蕩的時候敵人會出現很多兵力包括偽軍, 就是層層包圍,進行掃蕩。”“遠距離奔襲”指在較短時間內向遠距離之外的敵方目標發動的突然進攻。這些戰法對當時的山東抗日根據地造成了極 大的傷害。

  1941年,吳斌開始學習機要工作,并被派到山東縱隊機要科,任濱海軍分區譯電員,“我們主要工作就是跟著指揮機關,傳達最核心最絕密的信息 ,我們靠10個數字來傳達領導指示。”因為當時既沒有電話也沒有別的通信方式,惟一傳達信息的方式就是靠無線電通信:一個是電臺一個是機要科譯電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