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海綿”:
新建小區要能蓄水, 下雨時“Hlod住”75%的雨水
濟南市規劃局市政規劃處的相關負責人陸春雷告訴大眾網記者,未來濟南海綿城市中的一大亮點,是要求新建小區必須規劃建設相應“吸水海綿”,通過在小區建設下凹式綠地、儲水池等、屋頂綠化等設施,實現下雨時75%的地面徑流得到控制。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按照建筑小區平均綠地率27%計,2020年末濟南市建筑小區內綠地面積為29.5km2,下凹綠地調蓄容積為2.9萬m3。另一方面,2020年末濟南市規劃居住用地面積為109.2平方公里,每一萬平米規劃用地建設100方調蓄容積,建筑小區新、改建率按27%考慮,推算濟南市建筑小區需建設調蓄容積為30萬方。
道路“海綿”:
更多道路將透水,減輕城市防洪壓力
目前,在濟南鳳凰路、旅游路東段等許多新改造的道路上,都首次出現了“滲水混凝土”的身影。陸春雷告訴大眾網記者,為了減輕城市防洪壓力,并增強地下水滲漏,濟南未來將規劃更多這樣的路面。
為了考驗它的透水本領,大眾網記者日前也在旅游路東段慢行道進行試驗,倒下一瓢水后只用了五六秒鐘,通通都被路面“喝掉”了。濟南市市政公用局市政設施管理處的周建國處長介紹,照這個“喝水”速度,濟南市經“海綿”改造的路段,可輕松抵御中到大雨的積澇。透水混凝土層8厘米厚,碎石層厚20厘米,不僅具有更好的滲透效果,也更顯回歸自然的純樸,讓市民在休閑通行時更有貼近自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