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海綿”:
綠地下凹,可大量儲存水源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城市中由于硬化率過高,雨水不能滲入地下,而是通過管道排走,而地下水的抽采卻不斷加大。此時,而下沉式綠地是留住雨水的較好的方式。
在濟南鳳凰路,下沉式綠地被很好的利用:來不及下滲的雨水,會順坡匯入植草溝,喝不了的水會再流向下游的下沉綠地,里面有抗旱耐澇的蘆葦。加上種植土下面填充了約30cm米厚的碎石層,在降雨量大的時候可以繼續下滲。他們都像大的海綿,下雨時蓄水,以后再緩慢釋放。
未來濟南還將繼續新建或改造提升既有街頭綠地、游園設施存蓄水能力,以增加滲透量。根據規劃,至2020年,濟南將新增加綠地面積21.9km2,如果將這部分綠地均建成下沉20厘米的下沉綠地,其容積便可達到87.6萬m3。
水系統“海綿”:
建壩擴湖,并劃藍線保護水源
陸春雷告訴大眾網記者,為加強對城市水源保護區、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和城市公共綠地、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等城市綠地的保護,濟南市規劃局在控制性規劃中制定了城市“藍線”、城市“綠線”,對河道水體進行保護。此外,下一步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還將建壩擴湖,并向玉符河濟西濕地片區繼續推廣,總面積62平方公里。
據統計,濟南目前河道總長度為213.4千米,按照河道可滯留容積核算,河道可調蓄容積為106.7萬立方米。而大明湖、漿水泉水庫、華山湖等水庫湖泊的可調蓄總容積為247萬立方米。這也意味著城市水系統可滯留總容積為353.7萬立方米,占到總控制容積的37.2%,占總雨量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