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張士平的第一條25萬噸電解鋁生產線投產。當時面對這個攪局者,鋁行業對張士平提出了非議。當時一位巨頭公司的老板甚至當面警告張士平:“你不可能成功。”

  但張士平的回答是:“我干過的事情都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據張士平說,其鋁產業總規模現在已經達到了620萬噸,配套的電站發電量也已經接近1500萬千瓦。一些行業協會和競爭對手將其優勢總結為五個之最:技術最先進、最節能、最環保、用工最少、投資最低。其600千安的電解槽是世界上的唯一一條成功運行規模最大的電解鋁生產線,這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耗電量。張士平說,它排放廢棄物的凈化率達到了99.8%。

魏橋創業集團的鋁業工廠擁有最先進的設備和最嚴苛的管理,它現在是這家公司的“印鈔機”。魏橋創業集團的鋁業工廠擁有最先進的設備和最嚴苛的管理,它現在是這家公司的“印鈔機”。

  更加重要的是,張士平用接近十年時間改造了鋁產業的發展模式—他打通了整個鋁的產業鏈,從上游原材料鋁土礦石到氧化鋁、電解鋁,以及下游的鋁材料加工;同時自建獨立電網,徹底解決了能源問題。他將其稱為“鋁電網一體化”。另外,不難發現,張士平將這些工廠密集分布,極大地減少了內部的物流成本。他們甚至將冶煉出來的炙熱鋁水直接運往下游工廠,而其它公司的做法是將鋁水冷卻制成鋁錠再運往下游,下游加工廠則需要再次將其融化才能夠用于生產。這至少將為張士平在中間環節上節省每噸800 元的支出。在把生產成本做到最低的同時,其多年的經驗帶來新建項目的投資成本驟降,據張士平估計,他每投資1 萬噸電解鋁的成本只有其競爭對手的接近二分之一。

  張士平將自己在紡織業積累的管理理念輸送到了鋁產業的各個環節。他嚴明紀律制度,痛恨腐敗。他曾經因為發現煤炭采購環節出現問題,而一次性開除掉了20 個人。如今,其擁有一個700 人的檢驗團隊,對每一車煤炭進行交叉對比檢測,以保障煤炭質量。張士平稱:“我們一直都是把一分錢當一塊錢花。”魏橋有一個特殊的早會制度,每天早晨6 點半,該集團20 余人的高管團隊會聚集在一間會議室里面對面交談。這樣的場景已經發生了數十年,從未間斷。張士平的一名下屬告訴我,老板一直在打造一個有執行力的管理團隊。而張士平就得像指揮管弦樂隊一樣,了解每一名樂師和他們的方位,分辨出每一個錯音,并且清楚其源自于何處。

  在這樣的早會上, 張士平常常會談及自己對于財富和人生價值的話題。他認為,人結束生命時帶不走任何東西,而應該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他甚至警告自己的高管說:“你們可以支配的財富只有你們的工資和獎金”,公司里的每一分財產都是用來創造稅收和造福自己的十幾萬名員工的。

  這也是張士平近年來最為重要的工作。他不用電腦,沒有微信,但他的手機就是一個面向員工的投訴熱線,他經常會收到來自于普通工人的短信。此外,他還在公司內設置了意見箱,供員工寫信給他。張士平隨即從辦公桌里拿出一封員工來信給我看,表明自己沒有說謊。他說:“很多對我來說是小事一樁,但到員工個人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所以,必須管。”

  張士平為自己數量龐大的員工提供了優厚的生活條件。無論員工來自于哪里,張士平承諾做到家有所居(每人都有房子住)、老有所養(每人都有養老保險)、病有所醫(在公司自建的門診享受低價醫療)、子女有學上(自建8座幼兒園,支持政府創辦小學、中學)。張士平還說,房子會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工人,面積最小要達到90 平方米,必須有三居室。這樣做的依據是,他鼓勵員工把老人孩子接過來一起住,一家三代人進城安居于此。

  在鄒平縣,我的確看到了一排排高高低低的魏橋員工住宅樓,它們緊鄰醫院、學校和電影院。雖然在當地一個最為著名的網絡論壇上,有該公司的員工抱怨自己并不能夠被分配到一個剛剛建成的高層公寓里,但這對于當今中國數以億計的產業工人來說,只能算作是幸福的煩惱。這是中國政府眼下最為看重的話題之一,但他們似乎還未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魏橋創業集團的一名高管特別向我強調了這一點,他認為從個人角度而言,這是張士平所做的最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