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王國
140多個姓氏的聚集地
盡管戰火和繁華都已經遠去,但歷史的遺存卻保留了下來……
行走在廿八都的幽宅深巷,最讓人驚訝的是鎮上人說話的口音。山南海北各種地域的口音都有,比較明顯的至少有9種,包括“江山腔”、“浦城腔”、“廣豐腔”、“灰山腔”、“嶺頭腔”、“溪下腔”、“河源腔”、“下浦腔”、“洋田腔”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廿八都擁有如此眾多的口音呢?
答案和千年來那些南來北往的人有關。首先是歷朝歷代,從全國各地征調來駐扎的士兵。戰爭結束后,許多人干脆留了下來。其次,歷史上的廿八都商業繁榮,太多外地人前來討生活……慢慢地,廿八都就發展成了典型的移民小鎮。
也就是說,大量外地移民的到來,把不同地域的方言帶到了廿八都,整座小鎮一時間南腔北調,什么方言都有,成為名副其實的“方言王國”。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廿八都保留至今的方言主要來自浙南、贛西、閩北、閩南、徽州等地,而其他小區域的方言盡管也比較多,但只有幾戶人家在使用。
最為奇特的是,小鎮上還滋生出一種“小鎮方言”——廿八都官話,這種方言被當地人稱為“正字”,通行于整個廿八都地區。它誕生于滿清時期,當時清廷設立“浙閩楓嶺營”駐扎廿八都,由于駐扎士兵和當地居民交流困難,軍方就強行推出了這種“四不像”的方言,最終形成了這一罕見的狀況……
遷移到廿八都的人群增多之后,還造成了另一個現象:鎮上的姓氏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廿八都全鎮13個村,共有1萬多人口,卻至少有著146個姓氏。僅僅是在鎮上的3600多人口中,就有141個姓氏,是個名副其實的“百姓”鎮,也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唯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鎮。
在這些姓氏里,人口數量最大的四姓是陳、戴、王、李,不過,他們的人口也只有500多人,僅占全鎮人口的6.1%~7.5%,至于其他姓氏,所占人口的比例就更低。在這么多姓氏中,大約有47個姓氏有非常明顯的遷移記錄,其中的姜、楊、曹、祝四大家族,都保存有自己的族譜,非常明確地記錄著祖上來自何處。
廿八都鎮上的居民來自四面八方,自然也就帶來了南北各地的建筑文化。沿著穿鎮而過的楓溪,能看到一座座或豪華、或簡樸的古宅沿著溪流兩岸分布,在這里,不僅有浙式、徽式、贛式、閩式的建筑,甚至還有帶著明顯西洋風格的建筑……各種風格、式樣的建筑如此集中地在一個地方出現,同樣世間罕見。
對于祖先留存下來的各種遺產,廿八都人非常看重。鎮上的楊慶山老人告訴筆者,早年曾有不少文物販子和所謂“收藏家”來到這里,想要收購窗欞、門樓,或者一些木雕,但得到的都是廿八都人不咸不淡的一句話:“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能賣嗎?”最后,那些心懷叵測的家伙只能灰溜溜地走掉……
文 沐颯寒 圖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