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王城景區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地處臨沂、淄博以及沂水、沂源、蒙陰兩市三縣交匯點,景區主體分布在紀王崮上。紀王崮海拔577.2米,頂部闊大,面積約4平方公里,南北長數公里,是沂蒙七十二崮中唯一有人居住過的崮,因此被譽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

古城墻
登上崮頂,便可近距離的觀賞古城墻的原始風貌。這些用巨石壘成的城墻無論從顏色還是質地,跟崮頂的石頭和巖層差異非常大,并且非常堅硬,歷經數千年風雨,仍然巍然不動。據說這就是當年姬王為了抵御外敵而建造的防御城墻。這些石塊都是由巨石切割而成,小的有數百公斤,大的有五六噸重。有人曾論證說,古人在冬季潑水成冰形成滑道,然后用繩子將巨石運上來。只有這樣,在沒有起重機等現代設備的古代,古人才能夠完成這樣的工程。還有人說是用木塊做滑輪運來的,這種運輸方式在我國古代就曾出現過,三國時期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馬”能夠在山道上運送糧草,顯然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

紀元臺
穿過天池就來到紀元臺,此臺是當年紀王祭祀的平臺,面前的這個圖騰就是東夷族部落鳥夷的圖騰。她的真正名字叫玄鳥,即黑色的燕子,又稱朱雀,是四靈之一。
而此臺是最主要的精華是八卦,古紀國是炎帝的后裔,伏羲氏又稱為羲皇,是三皇之一的人皇。后人都把古代的創造發明歸功于伏羲氏,伏羲氏最重要的發明是做八卦,有人說八卦是華夏書寫文字的起源,伏羲氏遷到魯中南。當年紀王在此臺舉行祭祀活動,祭天、祭地、祭祖、祭社稷,祈求風調雨順,安邦社稷。同時此處又是盟誓臺,紀王帶領群臣子民在此臺盟誓:同心協力,苦練軍事,立志復國,表達了紀王力求復國的決心。
妃子墓
當地居民在其周圍耕地時曾發現了女人用的簪子及其他飾物,據史記載,紀國和魯國世代聯姻。公元前721年,魯國國君把伯姬嫁與紀侯作王妃,5年后伯姬的妹妹淑姬又嫁給了紀侯,因此,紀國和魯國的關系甚為密切。后來伯姬亡故,不久紀侯因遭齊國攻伐,逃到紀王崮,齊侯即以對紀國夫人的禮儀厚葬了伯姬。紀侯盤踞山崮8年后,于魯莊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2年去世。同年春,“紀淑姬歸于酅”,也就是說,紀國滅亡,紀侯死后,他的第二個妃子淑姬又回到了紀國原先一個叫酅的地方。從這里可以看出,淑姬是一位執節守義,直到最后仍恪守婦道的貞烈女子。此事被載于經傳,一直被后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