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噸廢塑料回收后可以生成600公斤汽油和柴油;1噸廢紙回收后可生成700~800公斤好紙,相當于17顆大樹;1噸廢玻璃可生產500克玻璃瓶2000只,節省標準煤1噸,節電400度;1噸手機電池可以提煉100克黃金……據了解,青島市區日產生活垃圾3700噸,人均每天要扔近2斤垃圾,而我們的城市正面臨“垃圾圍城”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垃圾分類顯得勢在必行。截至5月9日,市南區推行垃圾分類已經兩個月的時間,記者走進八大關太平角社區垃圾分類試點站,探訪垃圾分類的具體情況。
日產生活垃圾3700噸,青島土地“填不起”
“青島市市區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3700噸/日,合0.99kg/人,如果遇到夏天吃西瓜、水果的季節,這個數字可能還要多。”八大關街道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數據顯示,全國668個城市,已有2/3(445個)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且有1/4(167個)的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垃圾圍城”問題日趨凸顯。
跟其他城市“垃圾圍城”的情況不同,青島表現在城市垃圾上的問題為“城圍垃圾”,“不少垃圾堆放點在青島的各個角落。”工作人員解釋說,“在城市垃圾產生量上,近年來也呈現出一個遞增的趨勢,前兩年遞增的速度在8%~9%左右。”
“如果垃圾處理不好會產生很多危害,比方說城市垃圾占地多、不易腐爛,導致土壤渣土化,污染空氣,污染水體,還有火災隱患,成為老鼠、蚊蠅等有害生物的巢穴。”工作人員介紹說,“經過一定的努力,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京都市,已遏制住垃圾的增長,一些城市的垃圾產生量呈下降趨勢。”
“之前通過填埋方式處理生活垃圾,這樣的方式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工作人員介紹說,有數據統計顯示,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占地約80多萬畝,也就是533平方公里,是我們青島市區面積的2.77倍。
一噸塑料產出600公斤汽油
“1噸廢塑料回收后可以生成600公斤汽油和柴油;1噸廢紙回收后可生成700~800公斤好紙,相當于17棵大樹;1噸廢玻璃可生產500克的玻璃瓶2000個,節省標準煤1噸,節電400度;1噸手機電池可以提煉100克黃金;1噸電路板回收可生成0.45公斤黃金、130公斤黃銅、20公斤錫;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可減少75%的空氣污染、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比用礦石煉鋼節約冶煉費47%……”5月9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講座吸引了太平角社區數十位居民的參加。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扔掉各種各樣的廢塑料,廢塑料處理后還可制成紐扣、筆筒等用品,廢塑料也是煉油的好原料,有人曾經形象地將它們比作‘二次油田’。”工作人員介紹說,“剩飯生菜,蛋殼果皮,菜幫菜葉一類的廚房垃圾,用堆肥發酵的方法處理,來制造很好的有機肥料,居民可以用它種花養草,用他們施種出的蔬菜,比起化肥食品來,既安全又健康。”
“現在我們向居民發放2個不同顏色的袋子,干垃圾要放到灰袋子里,比方說煙頭、衛生紙、面巾紙、餐巾紙、紙尿褲、濕紙巾等,濕垃圾放到綠袋子里,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另外可回收的垃圾放到紙箱子里,比方說紙、報紙、瓶子、紙盒等。”
進展硬件已符合分類要求
記者了解到,青島垃圾分類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2000年的時候,青島首次在居民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湛山小區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首個試點小區;2011年的時候,原市內四區選擇一個機關企事業單位、一所學校、一個農貿市場和一個封閉式居民小區開展試點;2003年,在原四方區和李滄區的五個封閉式物業管理小區試點;今年,島城在市南區珠海路街道、金門路街道、香港中路街道。湛山街道和八大關街道啟動試點。”工作人員介紹說。
通過12年的努力,“青島硬件建設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僅2011年就投資0.666億元,更新新型環保壓縮轉運車輛141輛,投資1.21億元,對市內43座垃圾轉運站進行了改造,垃圾后端處置設施建設已經符合了分類處置的要求;建立健全了覆蓋全市(區)的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大件垃圾如家庭櫥柜、裝修、電器、綠植類垃圾,實現了單獨收運;有害垃圾得到了單獨處理;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工作人員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