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
清明時節雨紛紛,經過雨水的洗刷,枝頭上掛滿了水滴
在泉城廣場,市民在放風箏
清明在濟南植物園,游人們在草地上嬉戲清明:清淡明智。此時,我國大部氣候溫暖,春意正濃。在這一天,中國廣大地區有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并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公歷的4月5日前后。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古時家家蒸清明果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記者 王曉峰 劉暢傅琪媛 鄭濤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