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從12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我省成為全國首個建立失業監測預警調控制度的省份。
當前我省去產能、降成本等結構性改革正深入推進,有效防范規模性、行業性、區域性失業風險,顯得尤其重要。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會同20個省直部門單位,在認真梳理現行財政、稅收、金融、就業等政策,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基礎上,起草了《山東省失業動態監測工作等3個實施方案的通知》,3月28日經省政府同意印發。
按月對170萬個,就業崗位定期監測
據介紹,我省建立的監測預警、調控應急制度,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實施動態監測。每月對企業就業崗位增減變化數量、原因、類型等,實施及時跟蹤監測,隨時掌握變化情況。二是開展分類分級預警。建立了對行業企業的規模性、區域性失業監測預警調控應急制度,建立了以趨勢特征和指標特征為主的黃、橙、紅3級預警等級。三是實施分級應急響應。對不同級別的預警,制定了相應的調控應急方案,針對性強,措施有力。
目前,我省已建立起比較規范完善的失業動態監測制度,按月對2227戶企業的170萬個就業崗位實施定期的監測,通過每月的數據分析形成報告,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實施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失業風險分,規模性和區域性兩種
方案將失業風險分為規模性和區域性兩種類型。規模性失業風險是針對部分企業、行業出現的集中失業風險;區域性失業風險是針對市、縣(市、區)范圍內可能出現的集中失業風險。
規模性失業預警為縣(市、區)內同時出現5個(含)以上企業,由于非正常原因實施一次性集中裁員,每戶企業集中裁員超過50人或裁員數量占在職職工總數30%以上,或者單個企業一次性集中裁員200人以上等情況,界定為規模性失業預警狀態,發布規模性失業預警。
區域性失業預警主要包括,確立失業預警指標體系,分析失業預警指標數據,確定失業預警級別。根據社會對失業的可承受能力,確定相應的區域性失業警戒線,并根據相應的警戒線劃分出警報級別,即Ⅲ級警報(黃色)、Ⅱ級警報(橙色)、Ⅰ級警報(紅色)。
Ⅰ級預警最為嚴重,其指標特征是1/2的宏觀經濟指標出現惡化;監測企業職工人數連續6個月減少且期間崗位流失率≥5%;1/2的就業、失業、社會保險類指標出現惡化,
其中: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3個季度環比上升或社會調查失業率連續9個月環比上升,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0.5,月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連續6個月高于近3年月平均人數3倍以上,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連續6個月顯著減少。
方案要求,及時發布失業預警警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根據就業工作議事協調機構辦公室出具的預警報告,分別在Ⅲ級預警(黃色)72小時、Ⅱ級預警(橙色)48小時、Ⅰ級預警(紅色)24小時內,向本級政府提出啟動預警建議,經批準后,啟動實施,并向有關單位通報。各級政府在確定啟動預警后,應及時將有關情況報上級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