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這也是保持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必然要求。那么,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的背后,在將要出臺的“組合拳”背后,又有怎樣的經濟背景?
本報記者 韓笑 周國芳
正稅清費制造業增值稅或降低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步入穩速增長的時期,中國企業“以量取勝”的時代注定一去不復還了。阻止經濟下行靠企業表現,而企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條件是輕裝上陣。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實體企業成本卻一直在加速提高。企業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等。在各種負擔中,稅費負擔又是最為企業家詬病的。行業研究顯示,當前中小企業需要繳納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流轉稅、印花稅、契稅等二十多種稅項,面向中小企業的行政收費項目也多達五六十類。
“通過政府實行的財政政策,能直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在政府收入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則表現為減稅。”山東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潘明星告訴記者。
雖然我國長期致力于結構性減稅工作,但從目前企業和個人的狀況看,減稅空間還很充足。專家介紹,按宏觀稅負寬口徑(政府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算的話,2014年我國的宏觀稅負大約為37%,已經進入一個高稅負國家階段。從稅負結構來看,由于中國的流轉稅占比大,個人和家庭稅負更重。
潘明星認為,減稅并不是要“大水漫灌”,我國一直奉行的是“結構性減稅”,而不是“整體上減稅”。要通過結構性減稅,把企業稅負降下來,給企業營造更好的生存空間,并實現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根據財稅改革進程,
2016年營改增或許將覆蓋建筑業、房地產業、生活性服務業和金融業最后四大行業。會議提出,研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